11月4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3年11月04日 16:35 238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第一部分:早间国际新闻汇总
  (综合最新的全球各大经济体经济数据,经济现状简析和官方重要言论)

  ■美国经济:
  美国10月ISM制造业PMI升至56.4,创两年半最高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周五(11月1日)公布的调查显示,10月美国制造业扩张步伐创两年半来最快,但聘雇活动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美国10月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9月的56.2升至56.4,创2011年4月以来最高,预期为下降至55.0。PMI高于50表明相关行业活动扩张。
  尽管美国联邦政府在10月1-16日部分关闭,但制造业增长仍小幅提速。继5月萎缩后,10月商品生产行业增速为连续第五个月提高。
  分项指标显示,10月就业指数自9月的55.4下降至53.2,低于预期54.3;物价支付指数自56.5下滑至55.5,预期为55.0;产出指数自62.6走低至60.8。新订单指数则自60.5微升至60.6,库存指数自50.0走高至52.5。
  而稍早由数据编撰机构Markit公布的调查显示,美国10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降至51.8,创一年以来最低。不过两份调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美联储:10月30日当周外国央行减持美国国债及机构债
  美联储(FED)周四(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当周,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可交易债券总量减少37.17亿美元,至3.316万亿美元。
  10月30日当周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当周减少30.68亿美元,至2.955万亿美元。
  数据还显示,当周外国央行对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等大型抵押贷款融资机构发行或担保的证券持有量下降6.95亿美元,至3,204.8亿美元。
  外国央行尤其是亚洲国家央行近年来一直是美国债券的大买家,其持有的债券规模占美国市场流通国债的逾四分之一。中国和日本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两个国家。


  美国10月Markit制造业PMI降至一年低点51.8
  周五(11月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10月美国制造业扩张速度放缓至一年以来最低水平,因订单增速大幅减慢。
  数据显示,美国10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虽自初值51.1上修至51.8,但仍为2012年10月以来最低,9月终值为52.8。PMI高于表明相关行业活动扩张。
  产出分项指数自9月的55.3降至13个月低点50.6,对制造业整体构成最大拖累。同时,国内新订单指数也下滑,不过海外需求小幅上升。
  Markit首席经济学家ChrisWilliamson称,产出和增长放缓可能受到10月上半个月政府部分关闭的影响。
  不过企业聘雇活动在10月稍有加快,就业分项指数自9月的51.3升至52.7。
  Williamson表示,这可能暗示10月制造业增长遇阻可能只是暂时的。
  但Williamson同时指出,即便聘雇加速,但增速也只是温和,与官方制造业就业增长数据近乎一致。


  美10月汽车销售靓丽,历史走势失业率密切关联
  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汽车销量大增,为美国经济复苏又添新证据。
  周五(11月1日)公布的美国10月乘用车和轻型卡车销售创下120万辆,年率大幅上升10.4%。10月季调后年化月率为1520万辆,略低于9月峰值1610万辆。
  一位汽车行业的高级分析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政府停摆期间能有如此高的销量十分难能可贵,而且10月是相对销售淡季。”
  该分析师还指出,“值得一提的是,销量是在政府结束停摆之后,大幅提升。”他还解释道,“去年10月因飓风桑迪来袭,销量惨淡,但不能否认年率大涨10.4%是非常优异的表现。”
  丰田汽车副总、美国丰田销售部总经理BillFay周五声称,“(汽车)零售市场仍然比其他行业强劲。信贷环境良好,需求升温,以及价格合理,是销量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
  根据历史走势显示,美国汽车销售与美国失业率有着非常高的关联性。
  下图蓝色标线为美国失业率,数值为右轴,数据倒置,单位“%”;红色标线为美国汽车销售,数值为左轴,单位“千”;阴影部分为经济衰退周期。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