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3年11月01日 14:21 2054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第一部分:早间国际新闻汇总
(综合最新的全球各大经济体经济数据,经济现状简析和官方重要言论)
■美国经济:
美联储10月会议维持货币政策不变,暗示仍可能在今年放缓QE
美联储10月会议维持货币政策不变,保持850亿美元/月的购债速度。美联储在会后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仍然在温和扩张,这显示出美联储在12月或1月仍有可能放缓资产购买速度。声明暗示美联储不认为政府关闭三周对经济造成了很大伤害。
FOMC声明公布后,美股、黄金下挫,美元、美债走高
TCW的投资经理BretBarker向FT表示,股市和债市的表现反映出,在最近几周大幅上涨后,市场“出现暂停”。
尽管市场预期美联储在明年三月之前不会收缩QE,但美联储声明暗示可能在此之前放缓QE,如果经济数据允许的话,可能会在12月的会议。
美联储在9月出乎市场意料的维持QE不变,这使得在6月和7月美联储暗示将收缩QE后大涨的市场利率掉头下挫,全球风险资产大幅走高。
加上此后发生的政府关门对市场的可能影响,市场预期9月会议的决定意味着美联储将至少在未来几个月不会放缓QE。但10月的声明显示并非如此。
在声明中最显着的变化是,美联储删掉了9月声明中对于更收紧的金融环境(这在美联储语言体系里意味着市场利率走高)可能导致经济改善放缓的描述。删除这一措辞暗示美联储对于市场利率感到满意。
声明还保留了9月声明中对于经济“温和(moderate)”扩张的描述,而非将其下调为“缓慢(modest)”增长,尽管声明指出房地产市场在最近几个月出现放缓。
然而,美联储也刻意指出其判断是基于“已有数据”,指出10月数据公布后可能会有改变。
美联储FOMC以9-1的多数投票通过该决议。堪萨斯联储主席EstherGeorge投了反对票,她对未来经济和金融失衡感到忧虑。
美国10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三周下降
美国劳工部(DepartmentofLabor)周四(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26日当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三周下降,表明劳动力市场在进一步慢慢改善。
数据显示,美国10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减少1万,至34.0万,略微高于预期的33.9万,前值未作修正,仍为35.0万。
劳工部官员称,加利福尼亚州上周没有积压待处理的失业金申领,此前该州电脑出现故障。
同时,10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四周均值增加0.8万,至35.625万,前值未作修正,维持34.825万不变。
10月19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增加3.1万,至288.1万,预期为287万,前值修正为285.0万,初值为287.4万。
此外,10月19日当周保险失业率为2.2%,与此前一周持平。
美国10月芝加哥PMI升至逾2年高位,新订单创9年新高
美国供应管理学会芝加哥分会(InstituteforSupplyManagement-Chicago)周四(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地区10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逾2年高位。
数据显示,美国10月芝加哥PMI录得65.9,为2011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分项指标中新订单分项指数为2004年10月以来最高。
PMI大于50表明经济扩张,小于50表明经济萎缩。
分项数据显示,美国10月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新订单指数为74.3,创9年来最高值,9月份为58.9;就业指数为57.7,9月为53.2;产出指数为71.1,9月份为58.0。
其他分项指标显示,10月芝加哥PMI库存指数为48.0,9月份为46.0;供应商交付指数为52.3,9月为53.7;物价支付指数为56.7,9月份为57.1。
美国9月份财政收支录得751亿美元的盈余
美国财政部周三(10月30日)发布的9月份预算报告显示,今年9月份美国财政收支状况再度录得盈余,同时截止至9月30日的2012-13财年的全年财政赤字规模也为自2007-08财年以来最低。
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财政收支录得751亿美元的盈余,而自去年10月至今年9月的财年财政赤字规模则为6800亿美元,远低于2011-12才能的1.089万亿美元。但财政赤字占政府总收入的比重仍然高达25%。
今年以来美国方面采取的增税与自动减支措施,都被认为是财政赤字规模同比缩小的原因。而财政部表示,减赤的八成以上贡献仍来自于今年年初新增的额外税收在,这使得本财年的赤字规模相比上一财年几乎减半。
美国财政部长杰克?卢(JackLew)指出,在过去四年前,美国财政支出规模的降幅为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但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在内的业内机构则担心如此激进的减赤行动已经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损害。而杰克?卢也因而要求美国国会能够进快拿出一份有效的新财政方案,来自巩固减赤成果的同时,更好地帮助美国经济进一步复苏。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