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 释放制造业红利

2013年08月23日 14:47 130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42项举措落实“金融国十条”
  就在21日,上海金融办称,上海市政府已在8月9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文件共42条具体工作措施,以落实“金融国十条”。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上海要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要求,提出具有上海特点的方案和操作办法,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
  具体包括:积极争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运作;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的使用;研究推进在沪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积极配合开展政策研究,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探索银行不良贷款转让的常规化路径。
  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上述文件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国务院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决定在试验区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和事项。


  探索设立民营银行
  对于备受关注民营银行问题,《实施方案》明确要积极配合开展民营资金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研究,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昨日有报道引述上海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称,上海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包括原来做小贷的也想转制为社区银行。报道称,据上海银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银监局针对民营银行发起人的辅导已经开始,比如申请民营银行要做哪些事情等。银监局称,有资金实力的想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不在少数,但对银行本身的经营规律了解并不够透彻。
  一直以来,监管层对于民资控股的民营银行进行严格的牌照控制,态度谨慎。今年6月份,国务院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立即得到民营资本的积极回应。8月初,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透露,温州民间资本正在积极冲刺第一家民营银行。8月22日,苏宁云商更是明确表示,公司正向有关部门申请成立“苏宁银行”。


  金融创新反哺中国制造业
  对中国的制造业和外贸企业而言,金融支持是“雪中送炭”。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在中国经济“稳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却面临不断加剧的困难。丁剑平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普遍面临成本难题,用工荒、人员流动性大、招聘和培训费用大。劳动力成本翻倍,综合保险费和加班费也水涨船高,进口原材料用美元支付也增加了成本。
  由于人员不稳定和汇率波动,企业不敢接大单和长单。主要出口目的地欧美订单大幅减少给企业带来两头夹击,把制造业的中间利润几乎挤掉了。部分外资制造业正考虑把企业迁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制造业企业感叹,“没有了制造业哪来物流业?”
  而目前的银行也没有明显改变服务同质化的问题。首先在结算方面,银行还要向企业收取较高的费用。其次在融资方面,部分企业由于自有资金有限,在投资固定资产后,普遍陷入流动资金周转难的困难。若是新开办企业,资金需求旺盛,但企业负债过高,现金流不能保证贷款偿还,难以达到银行信贷支持的准入条件。还有一些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较强,在收购期需求量大、时间急、资金回笼期限较长,若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原材料和备货出口,错过最佳时机,将会影响到企业全年的生产经营和进出口业务。“这些金融服务的空白,正留待自贸区通过创新去完善。”丁剑平说。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时间表
  2005年之后,上海、深圳、天津等地都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了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的建议,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对这些地区进行过调研。
  2011年11月,在“第11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期间,上海正式向外界明确表明要建立自由贸易园区。
  2013年3月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上海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3年5月14日,上海自由贸易区项目获得国家层面立项。
  2013年6月,上海方面将总体方案修改完善后,交给各部委会签。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试验区内暂停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1] [2] [3]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