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产能过剩需要长效机制

2013年08月16日 8:52 95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首先,推进深层次改革,加快启动内需。产能过剩背后是“生产过剩”,根本是分配不均造成的,巨大的投资需求没能与最终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还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刺激国内消费等调整生产能力和扩大需求的方式来实现。发展内需,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能力。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扭转最终消费率低的现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为扩大居民消费方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其次,加快产业资本“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毫无疑问,当前中国调整制造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整体升级势在必行。未来在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中过程中,将按照国际分工价值链引起产业布局的重新分布优化。中国要实现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低位保持、中位扩张和高位渗透”的目标:其一,对于纺织、鞋帽等传统的产能过剩行业,可以通过“走出去”在其他国家生产、当地销售或出口产品,可以绕过相关国家的贸易壁垒;其二,加快汽车业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输出,加快占领新兴市场迫在眉睫。目前,中国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一方面自2011年以来,中国汽车业正在进入增速回落期,而汽车业产能却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预计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达到3250万辆,也就是三年后,汽车年销量要增长一倍。因此,加快汽车业“走出去”,占领非洲、亚洲和拉美等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意义重大;第三,在产能过剩的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新兴行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追赶型”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集聚地的反向技术外溢,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国内相关行业的结构升级。
  最后,减少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干预和控制。1994年财政分权改革以后,我国地方政府出现明显的“公司化”趋势。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承担企业经营管理角色的趋势,且各级政府与所辖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大量增量资金投向投资驱动型领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也导致了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幅降低,这是导致产能扩张的体制性原因。因此,抑制中国式产能过剩必将减少政府对GDP的直接控制和干预,进一步简政放权,不能让“看得见的手”变成“闲不住的手”。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