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利用规模超过世界其他国家

2013年08月05日 9:0 77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中国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报告(中文)全文: http://www.unep.org/pdf/China_Resource_Efficiency_in_Chinese_2013.pdf


  编者按:
  《中国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报告是对联合国环境署2011年报告——《亚太地区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的补充,就中国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数据和分析。
  该报告是联合国环境署与其区域伙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努力的结果,旨在通过深度分析中国的资源利用模式、资源效率、资源利用驱动因子、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效率政策来量化中国的环境压力。
  中国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伴随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并且与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相联系的环境压力也相应增加。
  1970-2009年间,中国将能源转化为经济产出的效率,用单位GDP的一次能源供应总量(能源强度)来衡量,大大提高了。在整个时期内,能源强度(EI)以年均3.91%的名义速度下降。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速度远高于世界0.68%和亚太地区0.13%的年均增长速度。
  物质强度(MI)表征一个经济体努力使其增长与不断增加的原材料投入脱钩的程度。在1970-200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物质强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改善)趋势,其中1970-2000年间,年名义增长率下降约2%。然而,物质强度的改善速度并不足以抵消此间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的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但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作用。遗憾的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极高速的经济增长期,在此期间,物质强度的不断改善的势头几乎停滞不前,每年下降不到1%。
  以一次能源供应总量(TPES)来衡量,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已经从1970年的31%上升到2005年的74%和2009年的95%。
  1980-2005年间,与物质和能源消费的极快增长率相比,中国总取水量的增长可以说得到了控制。三个行业用水量的变化分别为:农业用水降低了8%,工业用水增长了81%,城市用水增长了797%,用水总量增长了25%。
  在1970-2005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尤其是197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实现了大幅度下降。尽管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但是同一时期内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却以年均4.1%的名义速度快速增长,并且从千年之交开始增速加快。
  到2010年底,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包括累计减少CO2排放14.6亿吨,单位GDP能耗下降19.1%, SO2排放量减少14.29%,COD排放量减少12.45%。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建项目市场,楼层建筑面积每年增加20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这些新增建筑面积中,有60%用于居住,30%为公共建筑(也就是非居住用建筑),其余10%用于工业发展。由于大量的能源损耗在建筑物的供暖或制冷上,因此建筑业是中国政府制定政策的一个优先领域。目前,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费量约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0%,并且这一比例还正在稳步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并且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登记数从1994年的100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近3300万辆。 中国通过精心设计公共政策把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整合起来的努力是世界领先的。这些政策通过促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来增进人类福祉并且减少环境退化。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