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3年07月25日 11:7 2501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亚洲经济:
◆日本:
日本财务省24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1-6月)贸易统计初值数据显示,以通关为准,尽管出口额有所反弹,但由于日元贬值导致进口成本大增,进出口贸易逆差为48438亿日元(约合487亿美元),刷新有可比数据的1979年以来的同期最大逆差纪录。
日本财务省指出,上半年贸易逆差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日元汇率的剧烈变化。由于日元快速贬值,作为火电燃料的液化天然气(LNG)、原油以及智能手机进口额显著增加,导致进口额同比大幅增加9.2%至388012亿日元,连续3年半同比增加。
此外,同样受惠于日元贬值,日本上半年出口额也同比增加4.2%至339574亿日元,有机化合物、矿物性燃料、汽车等出口额均有所增加。
分地域数据看,日本上半年对中国出口减少0.6%,对欧盟出口减少3.3%,但对美国出口增加11.5%。同时公布的日本6月贸易逆差为1808亿日元,连续12个月呈现贸易逆差。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日本对能源进口依赖程度很高,短期来看日本央行并没有收紧货币政策的意图,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程也日益明朗,日元对美元汇率走低为大概率事件,所以日本下半年面临贸易逆差的压力依然巨大。
日本6月出口年率增长7.4%,贸易逆差1,808亿日元
周三(7月24日)公布官方数据显示,日本6月出口相比去年同期显着提升,此为日本出口连续4个月增长,不过增幅仍逊于市场预期。
日本财务省(MinistryofFinance)公布,受助于日元疲软以及海外需求升温,日本6月出口年率增长7.4%,然而出口增幅不及市场预估中值的增长10.3%。5月出口年率增长10.1%。
此外,日本6月进口年率增长11.8%。
日本6月份录得贸易逆差1,808亿日元(约合18亿美元),市场预期为逆差1,606亿日元。这是连续第1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因能源进口成本上升。
财务省数据并显示,日本6月对美国出口增长14.6%,对中国出口升4.8%。
日本上半年贸易创最大赤字额,超3000亿人民币
据中新网报道,日本财务省24日发表最新统计速报称,今年1至6月份,该国国际贸易赤字达到约4.84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3027亿元。
报道称,该赤字额超过了2012年下半年的4.24万亿日元,是迄今为止日本半年期的最大赤字额。
日本财务省的分析称,由于核电站停止发电,大量的火力发电用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以及日元贬值带来的价格问题是贸易额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
日本财务省公布的5月份国际收支初值显示,当月货物贸易出现9067亿日元的赤字,创下1985年以来的同期历史最高纪录。
■欧洲经济:
◆德国:
德国7月Markit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2.8,为五个月来最高
数据编撰机构Markit周三(7月24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7月Markit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6月的50.4升至52.8,为五个月来最高。
数据显示,德国经济虽在去年底失去动能且今年初走势困顿,但当前正处在复苏当中。德国民间部门在7月连续第三个月取得扩张,因制造业恢复增长。
Markit首席经济分析师ChrisWilliamson称,数值高于荣枯分水岭50,显示德国经济第三季可能成长达0.4%。
周三公布的调查显示,民间部门新订单五个月来首次升至50以上,企业聘雇新员工,中止先前两个月裁员的态势。
“德国民间部门7月摆脱掉近期的低迷局面,较强劲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支撑下,产出以五个月最快速度扩张,”Markit资深分析师TimMoore称。
7月制造业PMI初值升至50.3,自2月以来首次跨过50,好于预期。
服务业表现也不遑多让,7月服务业PMI初值升至52.5,为五个月来最高,因企业收到更多新订单,雇用更多员工,且企业预期也更光明。
不过服务供应商面临2012年3月以来最大的成本增幅,投入价格增长高于产出价格。
德国7月份私营领域商业活动创下五个月来最强势头
Markit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7月份私营领域商业活动创下五个月来最强势头,主要受新订单强劲增长提振,表明德国第三季度私营商业活动开局良好。
不过未来前景并不那么乐观。制造商指出,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德国关键海外出口市场中国的需求放缓。
7月份德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从6月份的50.4升至52.8,创下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当月服务业PMI从6月份的50.4升至52.5,制造业PMI从6月份的48.6升至50.3。两项指标均触及五个月来高位。
该指数高于50表明商业活动较前月扩张。
当月商业活动扩张速度令经济学家感到意外。经济学家此前预计,德国7月份服务业PMI升至50.8,制造业PMI升至49.2。
[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