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煤毁约潮又起

2013年07月17日 9:12 35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进口煤毁约潮
  此次毁约并不是中国贸易商们对进口煤的首次毁约,在2012年国内买家曾经出现过两次毁约潮。
  2012年上半年,由于进口煤价格的迅速下跌,广东省内已经有超过10家的煤炭贸易商亏损过亿,拒绝履行进口合约或国内采购的合同的毁约现象开始蔓延;当年11月分初,澳大利亚商品煤价格下滑至81美元/吨后,中国部分买家就出现了违约现象。
  黄腾则相信,目前的毁约仅仅是个开始,下半年会有更多的毁约现象发生,毁约是因为煤价的迅速下跌。“煤价会有一个逐步下跌的过程,甚至5500大卡的煤种要向下突破550元/吨人民币的大关,数年之内突破500元/吨都有可能”。
  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当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下跌至77.04美元/吨,周环比跌幅为2.35%;南非理查德港动力煤价格指数下跌至72.53美元/吨,周环比跌幅为2.32%;欧洲ARA三港市场动力煤价格指数下跌至73.73美元/吨,周环比跌幅为0.22%。
  与之相比,2013年12月21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报收93.69美元/吨,南非理查德港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89.91美元/吨,欧洲ARA三港市场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90.54美元/吨半年时间,国际煤价下跌超过100元/吨。
  “据我所知,现在的毁约和2012年有很大不同。”杨邦告诉记者,2012年的很多合同为2011年年底,或是2012年年初的北京中国国际煤炭大会上签订,价格较高且煤企强势,贸易商需要交纳订金,而2012年底基本上就不需要订金。“2012年有位国内煤商就撕毁了和哥伦比亚煤商的合同,3000万的订金也不要了。”
  杨邦说,现在的毁约主要是撤销信用证,毁约对象主要是针对印尼煤。因为国内贸易商做进口煤生意,面对印尼、南非开出的是可转让信用证,面对美国、哥伦比亚、越南等地开出的则是不可撤销信用证。
  杨邦解释,以印尼为例,由于印尼煤含水高、发热量变动大,且对印尼的商检不信任,故此进口到中国的印尼煤以中国商检为基础,开的即是可转让信用证;美国、哥伦比亚、越南等地的煤质较好,且商检信誉度高,所以开出的则是不可撤销信用证。
  “怎么毁约呢?”杨邦说,开出不可撤销信用证,必须全额付款,毁约不可能;可转让信用证即可以毁约,中国贸易商可以选择不接收煤船,如此即不会接受中国商检,“信用证过两三个月后自动撤销”。
  杨邦说,撤销信用证对煤企在银行中的信誉没有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在煤企中的信誉。

  内贸升进口降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前6个月,我国煤炭进口1.58亿吨,同比增长13.3%。6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2231万吨,同比下降17.9%,环比下降19%。
  黄腾预计,2013年国内煤炭进口总量或将少于2012年的2.9亿吨,“总量估计是2.5亿吨左右,下半年的进口量仅为1亿吨”。
  黄腾的逻辑是,在产量和需求之间,中国目前有数亿吨煤炭产能的过剩,而世界亦是如此。“煤价只有下跌到500元/吨左右,导致众多煤企的退出,煤炭供给和需求才能达到均衡”。
  事实上,国际煤炭价格的持续下滑,已经导致许多煤炭进口中间商被挤出市场,从事煤炭进口贸易的贸易商已从去年的800家减少到560家。
  “广西的电厂现在已经更多使用进口煤了,这与几年前形成巨大差别。”广西万通物流公司国贸经理林理江告诉记者,5000卡的进口煤,防城港进口价为610元/吨,柳州电厂、南宁六景电厂的接收价为590元/吨而这是贵州煤企的供应价格。
  最新一期环渤海煤炭价格指数显示,7月9日国内各大港口动力煤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调。其中,秦港动力煤下滑5-10元/吨,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报价为570-575元/吨,重新跌回2008年水平。
  上述厦门国贸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煤已较国际煤价便宜,电企更多使用国内煤,进口煤已逐渐丧失优势。
  厦门港给出的数据显示,该港上半年完成煤炭吞吐量1065.74万吨,同比增长19.81%,其中内贸煤进口442.37万吨,同比增长46.9%,占煤炭总贸易量中的比例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
  上海外高桥(600648,股吧)第三发电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6月底以来中煤、神华引领的秦皇岛动力煤成交价的迅速下跌,华东一带的进口煤优势再次被削弱,当地已经有电厂将进口煤采购转向内贸煤。

[1] [2]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