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拟与6省市签防污染责任书

2013年06月25日 15:2 303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国家将出重拳。
  “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这个计划主要是对全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提出十条指导性的要求,所以也被业内称为大气十条。”一位地方环保厅官员对记者透露,在大气十条之外,国家也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一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
  该官员对记者解释,前述实施细则,是全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三区十群”中的唯一一个细则。选择单独对京津冀地区制定细则,是因为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在“三区十群”中是最严重的。
  记者获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实施细则,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六省份。国家对六省份未来五年PM2.5的年均浓度下降幅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各地控制煤炭消费的具体计划;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并要求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条件。
  “环保部或将代表国务院与六省份签署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书,强化对地方空气质量的责任考核。”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对记者介绍,签责任书这种形式非常严格,在环保系统内,之前只在约束性污染物减排领域采用过,可见国家这次真的要“有所作为”。
  大幅下降PM2.5年均浓度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形势堪忧。
  根据环保部5月发布的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差,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27.4%,低于全国32.7个百分点,重度污染以上天次占8.7%,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
  13个城市中,张家口、秦皇岛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范围,其他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污染较重。京津冀地区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O3。与上月相比,受不利扩散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同比转差。污染物浓度分析,PM2.5、PM10、SO2和NO2月均浓度比上月有所升高,分别上升19.1%、14.4%,3.7%和4.9%。
  因此,解决这一地区的大气污染,刻不容缓。此前在去年12月由环保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提出了治理PM2.5的要求,即到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中北部的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0年分别下降16%、6%、6%、7%和4%。
  “依照上述规划来治理大气的话,速度太慢了。尤其是今年1月发生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重度污霾天气之后,国家高层认为之前低估了大气污染的形势,《规划》设定的减排任务有些保守。”一位熟悉环保部情况的专家对记者介绍,因此国家要求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
  记者获悉,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国家初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到2017年的PM2.5减排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根据目前初定的方案,国家对北京提出了一个PM2.5年均浓度的具体目标,同时对其余五省市设置了一个PM2.5削减的幅度。这一幅度大大提高,有的甚至是《规划》设定目标的几倍。
  “这是一件好事,表明国家真的重视了,有魄力和决心想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大气质量问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对记者分析,不过,目标的设置要有充分的论证和科学依据,这样才能保证政策落地。
  前述环保专家介绍,在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四省区,国家还对其省会城市设置了一个高于全省的减排目标。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省会城市污染相对严重,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省会城市相对发达,可以承受相对较高的减排成本。
  “目前,省会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的削减幅度,往往比全省高出5%-10%。”前述专家对记者透露。
  记者获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各个城市都在制定实施细则。6月21日,在北京市委常委的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会议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防治PM2.5污染为重点,全面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使本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在此前的6月19日,石家庄市环保局已下发《石家庄市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年)》。其中明确,将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