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战略的制度准备
2013年06月24日 15:40 2979次浏览 来源: 东方早报 分类: 相关新闻
“国家决策层已经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大战略价值。当前,人类正开始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经略海洋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能否成功地经略海洋已成为影响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
今年以来,中国在海洋权益维护的顶层设计方面动作不断:中央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海权办”)已经成立,“两会”期间国家涉海机构也进行了重组。
笔者认为,上述大动作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国家决策层已经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大战略价值。当前,人类正开始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经略海洋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能否成功地经略海洋已成为影响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海洋成为世界物流运输的主要载体;陆地资源日趋枯减,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蕴藏着比陆地更为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可分为海洋自然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
从政治角度而言,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公共空间。自从冷战结束后,随着被美苏争霸掩盖的各种安全领域的矛盾集体爆发,在这个公共空间产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国际关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洋的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有必要通过积极参与海洋的全球治理,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进而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
从国防角度而言,海洋在后冷战时代具有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价值。近年来美国决定将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水面舰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作为“海军区域防御系统”的主力装备,部署在预定的海上阵位,拦截跨海飞行的弹道导弹。一旦美国的海上导弹拦截系统形成可靠的战斗力,势必会削弱中国本就数量有限的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对中国的国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有鉴于此,中国海军必须有能力对美日海上导弹拦截系统进行反制,至少有能力破坏其发射条件。对于中国来说,在海上进行导弹防御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一、增加防御纵深。二、提高安全系数。从安全角度来考虑,在海上进行导弹防御后,拦截后的残骸是掉落海里而非陆地人口密集地区。三、增强机动性。海上编队可以在掌握制海权的前提下机动到理想的拦截弹发射阵位,而陆地上受限制较多,比如地形和道路情况。四、作战对象的考虑。中国的强敌始终是在太平洋的那一端,获取制海权从海上对敌发起打击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中国的和平发展越来越依赖海洋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由于历史缘故,中国在海权方面一直处于潜存状态,可开发性极强。上海政法学院的倪乐雄教授认为,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说,改革开放30余年带来的出人意料的结果之一,是中国社会生存方式的改变,它体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能源、工业原料、产品、市场、效益、利润和就业等等,严重依赖外部世界,我们民族5000年经济生存方式由“传统农业内向型”正在或已经很大程度上变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正是这种最深层的变化,带来中国当今在政治、军事、外交、教育、法律、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时尚等等从物质内容到精神内容的国家与社会的集体转型。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不经意之间,传统农业国家变成了现代海洋国家。作为海洋国家,不发展海权是无法想象的。学者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次海洋管理顶层机构的调整也许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