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矿公司海外购矿 是转型还是赌料?
2013年05月31日 16:53 1387次浏览 来源: 中国证券网 分类: 有色市场
收购海外矿产似乎是近期上市公司"升级转型"的一种策略, 但海外购矿至少有三种风险需要引起监管部门和市场关注,否则这种"升级转型"可能会变成一个大泡沫.
收购海外矿产似乎是近期上市公司"升级转型"的一种策略,而且还颇受市场追捧.若公司主业为此,向外扩张倒也无可厚非,但诸如华丽家族、风华高科、零七股份、中润资源、万利达等主营非矿业的上市公司也不惜万里,纷纷"涉海"购矿,那就不得不值得投资者重视.
从中国证券网记者近期在市场上的所见所闻而言,海外购矿至少有三种风险需要引起监管部门和市场关注,否则这种"升级转型"可能会变成一个大泡沫.
首先,是信息披露的风险.矿产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有一定不确定性的投资行为,尽管现代科技一日千里,但对于深埋在地下甚至海底下的财富,不要说一般投资者,即使是权威地质专家也不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况且,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地深处的矿产资源,目前国内的监管部门和专业投资者可能都难以查证核实.中国证券网记者甚至了解到,某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和董秘对于这种高度专业性和不确定性的数据都搞不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一纸关于探矿结果或购矿报告的公告,可能就会引发股价的猛烈变化.而事前事后的信息披露监督很可能难以到位.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家公司的股价因为这种"遥远的财富"信息而被猛烈炒作,而质疑的媒体乃至监管部门都难以对这种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查证.这其中的风险恐怕不能忽视.
其次,海外投资矿产可能会在当地引发环保风险.从目前国内矿业公司频频发生的环保问题来看,很难保证在海外的开采过程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而国内在地方政府经常出面协调,并进行政策配合的环境下,采矿过程的环保问题仍不能避免.如果在别国政府的监管下发生环保问题的话,那么最可能的结果是面临集体诉讼和巨额赔偿.
从目前上市公司公告的海外收购矿产的情况来看,对于环保风险的披露,应该还是远远不充分和不足够的,市场也往往只看重探矿储量或者是开采前景的"短期收益".但炒作过后,留给后来者的很可能是遥遥无期的开采计划和得不偿失的投资收益.这其中的风险,也是需要市场进行更充分的认知.其实不仅仅是投资海外矿产,在我国企业以往的"国际化"进程中,巨额的海外收购导致巨额亏损,最后令上市公司连续好几年一蹶不振的案例也是发生过的,很难相信巨额投资海外矿业能够完全避免这种风险.
还有,海外收购矿产可能隐含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在目前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下,投资海外资产似乎是相应国家号召.但对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矿产资源,用某上市公司高管的话来说,"其实更像是去赌玉石."
巨额资金流出国外,进行不确定性的投资,如果发生了高额损失,那么这巨额资金可能会一夜被消灭了.在目前复杂的国际洗钱形势下,以目前的监管水平和执法水平,对这种资产转移的手段可能"鞭长莫及".在此条件下,缺乏更严格监管的海外矿产收购,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财产转移的手段,产生巨大的道德风险.
其实不光是在海外收购矿产,某些上市公司也曾频频发布海外收购资产公告.而在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海外收购行为的最终效果如何?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资产?往往市场监管力量也是难以核查的.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海外收购行为,可能需要除了证券监管部门以外,还需要外事部门以及对外投资管理部门进行联合核查和监督,否则其中的风险可能集中爆发.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