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布全球环境遥感监测报告

2013年05月30日 15:36 29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5月28日,科技部正式向全球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这是我国遥感界在国际上第一次系统性地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使我们对各国、大洲乃至全球的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和水域分布等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该报告由《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和《陆表水域面积分布状况》两个分报告组成,分析了2011年全球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和30年(1982—2011年)动态变化,以及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空间分布状况和2001—2011年典型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等,进一步揭示了全球生态环境(植被、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廖小罕介绍,报告采用的多个遥感定量数据集产品均属全球首次发布。其中,分报告《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所采用的1982—2011年遥感数据产品,由我国科学家基于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研发,形成了每8天一次的30年长时间序列全球陆地植被叶面积指数产品,这也是国际上公开发布的首个最长时间序列的同类产品;分报告《陆表水域面积分布状况》以30米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形成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面积分布遥感定量数据集产品,同样是目前全球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同类产品。“与国外现有的叶面积指数产品相比,2012年度陆地植被生长报告具有时间跨度长、精度高、质量高的特点,相关技术方法基本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报告编写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研究院教授梁顺林说。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系统揭示了全球30年陆地植被生长的空间格局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开展全球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变化研究提供了基准。报告还对全球30年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总体来看,30年来反映全球陆地植被生长状况的叶面积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化趋势较平稳,这表明全球地表植被生长状况总体转好。其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变化造成的该地区温度升高密切相关;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南缘和非洲热带雨林周边地区叶面积指数显著减少,显示了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从我国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来看,空间格局分异明显,30年来总体呈现好转趋势。我国植被生长状况区域差异较大,叶面积指数总体分布呈现东部高、西部低,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海南、云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增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扩张区域则有较大降幅。另外,我国30年来叶面积指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和亚洲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作用。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