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与同质化顽疾应从哪里入手?

2013年05月24日 9:19 777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着力培育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工业化进程的特征决定了工业化未来的方向重在质量而非规模,我国必须结合自身工业化阶段选择主导产业,并形成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对接和优势互补,为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
  1.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规划要始终坚持以国家五年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和约束。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要对产业空间布局做出科学安排,各地尤其是邻近地区的发展规划之间要保持充分衔接,实现差异化发展。适时更新产业发展目录,明确鼓励、限制类产业标准,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引导各地按照比较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趋势,逐步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
  2.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秩序
  转变政府职能是避免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同质化浪潮的关键所在。政府要发挥好落实国家战略、提供公共服务和政策指导、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能,以深化各项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的市场环境。
  3.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培育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引导各地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对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加强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培育和建立,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研讨和技术培训,搭建技术创新的交流平台。
  4.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主导产业的建设和创新
  一方面清理和整顿涉企不合理收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另一方面给中小企业减税,对参与投资地方主导型产业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减免,鼓励社会优质资金流向主导产业的建设和创新活动中来。
  5.灵活的信贷政策,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信贷支撑
  通过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在信贷政策的引导下,使企业愿意投资于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创新;对那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但是缺少资金的企业,银行在贷款上可以差异化对待,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信贷政策要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信号指示灯的作用,对于同质化竞争的产业要严格信贷审批,控制或减少信贷规模,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
  6.积极探索金融创新,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国家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传统银行贷款、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金融方式结合起来,为地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地区层面上,一方面要完善和规范融资平台建设,同时要为新的金融力量的介入提供便利,合理引导风险投资、PE投资金融项目的建设,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相关链接:

化解产能过剩要有刚性措施

作者:金言  来源:经济日报

  所谓的刚性措施至少包括3个层面,一是各地各部门必须令行禁止,不留缺口;二是多部门实现联动,多管齐下;三是对相关责任人严格问责。从长远看,则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有报道说,国家有关方面正对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制订措施,要求采取“刚性举措”化解这一顽疾。此举不仅有助于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还会对经济转型升级大有裨益。
  近年来,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对产业健康良性发展以及就业和金融安全产生巨大危害,如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当前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大局。以钢铁业为例,今年一季度,全国日均粗钢产量213.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供大于求导致行业亏损严重。电解铝、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业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除传统行业外,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也不断释放产能过剩讯息。来自行业内部的数据显示,光伏产能利用率不足60%,风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而多晶硅开工率只有35%。可以说,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但由于牵涉方方面面既得利益,产能过剩问题的处理并非易事。多年来的事实已证明,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刚性制约,才能有效遏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断扩大。
  笔者认为,所谓刚性制约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要求上,至少要落实为以下3方面具体行动:
  首先,必须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不留缺口。各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再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项目。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要进行认真清理。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再开工,正在建设的也要停止建设。同时,按照“谁违规谁负责”原则,做好相关债务、人员安置等善后工作。
  其次,要做到多管齐下,多部门联动。治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既牵涉到发改、工信等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又与土地、环保、金融等部门紧密相关。要真正形成刚性制约,除发改、工信等部门不予审批立项外,国土部门必须依法依规停止相关土地供应,环保部门要强化环评标准和环境监管,金融机构则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只有多部门全面担负起应有职责,产能过剩行业的违规项目才能失去生存空间。
  再次,要对相关责任人严格问责,依法追惩。长期以来,产能过剩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者没有受到应有责任追究。因此应再次明确,各地政府要对当地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负总责,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今后,对未按要求停建的违规在建项目,在予以严肃查处的同时,必须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继续违规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项目以及向违规项目发放贷款、供应土地和通过环评审批的机构和人员,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进行问责,予以严肃处理。
  在坚持上述刚性制约措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之所以采取较多行政手段进行调控,是应对当前产能严重过剩不得已的办法。长远看,要根本解决这一顽疾,还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产业调控机制,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比如,像钢铁、水泥这样的行业,项目建设都是需要政府审批的,但这些行业仍然出现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恰恰说明传统的审批方式并没有管住管好。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快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对一些确实需要保留的审批职责,也要优化审批程序,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部分振兴规划产业产能持续过剩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