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铜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2013年05月15日 9:7 109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铜产业作为鹰潭市的主导优势产业,是江西省十大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历任班子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鹰潭要建成世界铜都”目标,按照“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把主攻铜产业作为“决战工业5000亿,实现鹰潭新跨越”的重大战略来抓,做足铜文章,彰显铜特色,打造铜品牌,全力提升铜产业综合实力,“绿色世界铜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鹰潭铜产业集群优势在全国独一无二。目前,鹰潭市共有铜工业企业125家。其中,铜冶炼企业1家,铜加工企业99家(其中5家企业同时生产电解铜),铜拆解加工企业25家;全市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达75家。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9.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186.8亿元,利税总额118.1亿元。江铜集团公司由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铜企业,成功跃居世界第二,并有望今年成为江西省首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鹰潭市先后荣获 “中国铜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称号。
  1.地企一体化合作深度推进。本着“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挥“江铜品牌、政府平台、民企机制”的优势,把深化地企一体化合作作为建设世界铜都的重要抓手,充分依托江铜,主动服务江铜,先后与江铜集团签订了《共同发展铜产业,壮大铜经济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推进世界铜都建设协议》等,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江铜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超常规举措支持和服务江铜集团,多层面、宽领域加强地企合作,建成了互动、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利益均衡”原则,投入3.4亿元资金,全力推进贵冶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完成了3个自然村的整体搬迁,高标准实施了26个自然村、41个点的新农村建设,在产业转型、土壤修复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创了国企治污新模式,为江铜的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鹰潭市属铜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积极抢抓开放发展、区域融合的有利机遇,突出主攻项目,加速要素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政策调整、成本整体攀升等不利影响,日本万宝至、台湾光宝、连展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一个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民营企业为主体,产品门类齐全、科技含量较高的铜产业群在鹰潭加速集聚,形成了铜杆、线、管、棒、板、带、异型材及铜铸件等上下游产品配套的铜产业链,产品涵盖八大类200多个品种。2012年,市属铜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6.12亿元,利税31.51亿元;完成铜材产量133.27万吨,占全市铜材产量的76.65%。
  3.区域竞争优势日益彰显。铜冶炼方面,全市电解铜年生产能力已突破120万吨。铜加工方面,全市铜材年加工能力达180万吨。铜原料方面,内陆第一家、全国第六家圈区管理的铜拆解加工区建成,已入驻拆解企业24家,其中12家建成并取得定点加工资质,今年获批进口指标61.8万吨。铜物流中心方面,鹰潭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建成投运,进口固体废物转关获得批准,宁波至鹰潭“海铁联运”线路正常运营,鹰潭至宁波(北仑)“五定班列”获批运行并纳入全国铁路货运“百千战略”。2012年,鹰潭市电解铜产量达103.31万吨,铜材产量达173.86万吨,分别占全省的89%和83.2%、全国的18%和15%。铜拆解加工区运营以来共进口固体废物4088标箱、货值15亿元。由于鹰潭铜产业的强劲发展,我省电解铜产量在全国长期雄居第一;铜材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仅比浙江少5.8万吨),今年有望超过浙江。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按照“产业高质化、企业高新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的导向,加速铜产业链向电子行业、家用电器、电力电气等方面延伸,铜产业逐步由铜材料加工基地向终端应用材料生产基地转变。全市铜精深加工企业达61家,约占全市铜企业的八成;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0亿元,占全市铜产业的78.7%。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鹰潭市拥有高新技术铜企业5家,30多家企业精深加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扶持,铜产业拥有专利技术450件,居同行业全国第一,50多项产品被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先后淘汰了15家铜企业落后产能,关闭了2家高能耗粗铜加工企业。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