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解读4月CPI及PPI数据

2013年05月09日 11:59 1062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 薛鹤翔
  4月CPI符合预期,通胀压力不大。经济环比动能较弱,涨价动力弱、需求不强,部分食品因素需求不强,且通常二季度蔬菜价格是淡季属于价格下降阶段,且今年下降的时间点提前。
  PPI较弱,数据略低于预期,原因包括:4月份外围大宗商品跌幅较大,尤其是黄金和铜;中国对资源品价格的改革,油价向下;国内经济中上游产能过剩,中上游经济疲弱。
  总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变化,仍然保持中性,降息可能性很小,对流动性管理会加强,因为毕竟资金的流入很显着,今天要发100亿3月期央票。但是流动性加强管理不代表货币政策会发生变化。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 胡艳妮
  PPI的跌幅偏大表明二季度经济还是处于去库存的阶段。大家之前都以为今年形势要比去年要好很多,库存储备了不少,现在还得降价去库存。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疲弱,购进也起不来。PPI环比下降0.6%,应该达到了年内的一个低点,下半年会有一定回升,同比可能会回到零,但全年估计仍为下降。
  CPI下半年涨幅过3%还是有可能的。食品价格、尤其是肉禽类价格现在在谷底,下半年有个逐步回升,整体需求方面还是会有反弹。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通胀压力还是有的,通常4月环比是持平,这次上涨0.2%是不好的势头,价格上涨主要来自于货币宽裕条件下的关键商品(食品)价格上涨。不过通胀压力虽有但还不用太过担心,接下来预计还是维持目前2.5%的水平。PPI持续往下说明经济形势不好,需求不旺。
  如果PPI继续往下走,CPI延续目前水平,短期内(三个月)降息的概率在加大。我认为未来政策组合会是紧数量低利率。一方面数量收紧,发行央票,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外管局监管加强控制国外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为稳定经济刺激需求,可能还是会有降息。
  CPI符合我们的预期。食品价格的上涨与回落是近期CPI大幅波动的根源;可以作为核心CPI的非食品价格,今年以来一直保持上涨态势,是真实通胀压力的反应。上半年,由于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回落,通胀基本稳定3%以下;但下半年当食品价格季节性上涨后,通胀可能会超过3%,但在4%以下。
  PPI比我们预期回落得要快。从各分项来看,生产资料尤其是其中采掘、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是PPI低于预期的根源;因为生活资料价格仅环比下降0.1%。PPI同比下滑加快,主要反应了目前中上游行业较高的库存压力,以及投资需求的回落。全年来看,PPI同比会保持下降,转正的希望不大,工业生产环节通胀紧缩压力比较大。
  货币政策方面,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降息行为及量化宽松,掣肘了中国央行的货币调控。在下半年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央行难以通过价格政策进行应对,更多的会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 余秋梅:
  鲜菜价格上涨较多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4月份的鲜菜价格比3月份都会有所下降,今年4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不降反升,情况比较特殊。据气象部门发布的资料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4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7.9%,鲜菜的正常生产和供应受到影响,导致价格上涨。据测算,如果剔除鲜菜价格上涨的影响,4月份不包括鲜菜的CPI环比下降约0.12%。
  新涨价和翘尾因素双双增加,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发布的数据显示,在4月份2.4%的CPI同比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分别为1.4和1.0个百分点,分别比3月份增加0.2和0.1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增加0.3个百分点,影响4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
  --中国中中共中央政治局称,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仍需要增强,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将继续实施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计,较宽松政策和换届效应等因素,将支持二季度中国经济稳步小幅回升至8%,未来物价料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估约2.3%;政府需要以“宽财政”扶植经济内生动力,货币政策则应坚守“稳健”,总体保持“中性”。
  --中国官方4月制造业PMI指数意外回落,新订单、库存等多项指数均下降,出口订单降至荣枯线下方;汇丰中国4月制造业PMI亦回落且略逊于初值,新出口订单、就业等分项指数降至萎缩区域,通胀指标则大幅下滑,呈现与官方PMI相似的走势,反映出中国经济复苏的脆弱性。
  -- 路透最新调查显示,鉴于中国一季度经济表现逊预期,多数分析师略微下调对全年经济前景的看法,但总体仍较乐观,预计今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8%左右,通胀虽将温和上涨但仍可控。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