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或稳中回升

2013年02月04日 11:25 79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012年,国民经济发展缓中企稳、稳中有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生产资料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销售总额增速与GDP增速的弹性系数为1.52,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展望2013年,从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来看,预计经济运行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趋于增多,整体环境改善,特别是城镇化建设加快,将为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带来较大空间,市场供需增速较目前将有所加快、市场价格也将止跌趋稳或小幅回升。

  行业发展整体减速
  一是流通规模增速适度回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初步统计核算,2012年1~12月,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0.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约11.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同期,全社会物流总额为177.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左右。就增速而言,一方面,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快于GDP增长,显示出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依然突出。另一方面,流通规模增速回落是与国民经济相适应的。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速与GDP增速的弹性系数为1.53,保持在1.2~1.6的合理范围内。
  二是市场价格波动下行。2012年,由于需求增长减缓,供需矛盾突出,市场价格下降。2012年1~12月,生产资料市场综合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5.6%,比年初下降1.5%。从走势上看,全年曾出现两个回升阶段,分别是2~4月和9~10月,但因回升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终未能扭转全年价格低迷态势。
  三是企业效益明显下降。2012年1~11月,重点联系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8%,与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4.9%的增速形成鲜明的对比;销售利润率下降到1.63%,本来就已经很低,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个百分点。

  去年四季度企稳回升
  从发展趋势来看,2012年9月份以来,生产资料市场形势有所好转,流通规模增速与市场供需都出现小幅回升,企业效益也有所改善。
  一是制造业需求回暖、流通规模增速趋稳回升。制造业PMI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1.2%,与上月持平,而高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该指数自9月份以来呈现逐月回升态势,目前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前期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二是需求增速回升快于供给,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监测资料显示,2012年10月份以来,3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需增速都呈现回升态势,但其中,供给增幅较小,而需求增速较为明显,供需差率由4%以上回落到3%以内,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三是企业效益降幅趋缓。2012年全年,虽然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效益整体处于明显下降,但从发展趋势上来看,2012年1~9月,利润总额同比下降的幅度不断扩大,而10月份以来,降幅出现收窄之势。1~9月,重点联系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9.3%,降幅较一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扩大2个百分点;而2012年1~11月降幅则较前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2012年以来,在整体发展减速背景下,生产资料流通与物流行业发展仍有亮点。主要体现在,在外部环境趋紧、市场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传统生产资料流通与物流企业开始谋求转型,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开辟高质量的利润源泉。但市场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仍较突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重点。2012年,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效益出现普遍下滑,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产能集中爆发、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钢铁、建材等多个行业产能出现全面过剩。展望2013年,部分行业中先进工艺项目投产建设而落后产能尚未淘汰,致使产能过剩存在进一步加剧的风险,钢铁和水泥行业尤为明显。因此,应该完善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项目审批机制和落后产能的正常退出机制,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促进生产资料行业健康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危机,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是关键。2012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在有效需求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依靠赚取批零差价、地区差价、时间差价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由于缺乏流通增值服务能力,企业效益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影响,应对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非常欠缺。因此,2013年谋求转型升级是关键,核心是要加快促进传统流通和现代物流的有机融合,向现代物流要效率,通过现代物流的功能强化流通增值服务能力、获取第三利润源泉。
  三是竞争理念滞后于形势发展,积极参与供应链是方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的发展将打破国门界限,全球供应链将加快形成。未来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供应链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积极参与供应链、共同分享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在竞争理念上,则是要由“单纯的竞争”向基于供应链的“竞争+合作”转型。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