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应为现货交易保驾护航

2009年09月29日 9:30 958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现货


  套期保值:
  稳定企业发展环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铜工业和其他有色金属工业一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过去的30年,中国精铜产量年均增长8.8%。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期货市场建立以后,我国铜工业发展更加迅速,1992年精铜产量只有66万吨,去年达到378万吨,年均递增超过10%。
  我国是个严重缺铜的国家,铜原料自给率非常低。随着中国铜冶炼能力的大幅扩张,原料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2000年至2008年的9年间,国内精铜产量增加233万吨,增长了170%,而同期铜精矿金属量只增加了34万吨,仅增长57%,现在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铜精矿500万吨以上。赚取加工费是外购原料的主要盈利模式,然而冶炼加工费很低,一般只占铜价的3%—10%。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锁定企业原料成本,利用期货与现货对冲机制进行套期保值是国内大多数铜生产企业的通行做法,期货市场提供的套保功能,对于稳定国外铜精矿原料供应,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起到了极好的保护作用。“近几年,废杂铜在企业原料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废杂铜供应商纷纷要求点价或按期货交易所结算价作均价,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这种结算方式是很难实行的。”中国有色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介绍说,“无论从锁定加工费还是从创新原料结算方式看,期货市场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铜精矿原料投入到精铜产出,其间至少要经历一个月左右的加工周期,而从国外原料作价到精铜产品实现销售往往还要经历更长一点的时间。铜是一个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商品,其金融属性仅次于石油、黄金。在流动性逐步宽松的背景下,铜的金融属性和产业属性两个方面就决定了铜价的起伏波动非常大。“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铜价曾经历了长达六年时间的低迷,而2003年以后,国际铜期货价格从1800美元开始启动经历了六年时间的史无前例的超级牛市,商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市场价格波动进一步增大。去年10月份,短短一个月内,LME(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铜价就从6532美元,跌到了3587美元,下跌了2945美元,波幅达45%,今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一个月内LME铜价的波动幅度也达到了37%,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认为,作为铜生产商而言,都希望铜价相对稳定,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因此,通过套期保值来锁定产品价格,规避价格变动风险就成了铜生产企业一种现实而又理性的选择。
  “作为加工工业领域的企业,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巨幅波动,而期货市场提供了一个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途径。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使企业获得一个稳定的财务环境,才可能专心于技术进步、加强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提升。”中国期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常清这样表示。
  以有色金属为例,上市一个品种后,获得交易所注册的产品在价格、质量方面相当于获得了公开的认可,这样,企业的产品价格就与劣质产品拉开了距离。企业可以获得品牌溢价,从而使得企业有了快速发展的基础,从行业角度来看,加速了落后企业的淘汰进程。
  期货市场的建立,大大推动了企业重视信息、利用信息改进经营管理的进程。由于期货市场信息的超前性、预期性,期货交易具有特有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使卖方企业获得在一定时间内将产品通过期货市场提前抛出,实现目标销售价格,锁定利润;也可以使买方企业提前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期货市场买进原材料,锁定原材料成本。企业的这种套期保值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价格朝不利方向波动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期货交割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巨变。从前流通领域渠道少环节多的情况,在期货上市后,发生了向好的转变。期货市场的标准化合约代表着一定标的物的商品,当你持有某一标准化合约多头头寸,就意味着你有权以某一价格水平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期货标准化合约这一特点可以使企业以买进标准化合约来代替库存一定数量的商品,由于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拥有同等数量的合约比拥有同等数量的商品所占用的资金要少得多。这样做不但降低了购买商品占用的资金,而且免除了商品库存的费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这些影响,使得很多优秀的企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得企业专心于专业,促进了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和管理层面的调整进步。
  以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的大型铜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一直是期货市场的中坚力量。据了解,我国铜加工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参与了期货市场的交易。通过期货市场,铜企业提高了市场化运营水平,奠定了与国际同行同台竞争的基础。持续坚持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虽然可能会丧失部分超额利润,但却规避了大起大落的风险,有利于稳定企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均衡生产。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