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报特别策划——2013:经济“style”
2013年01月14日 11:34 85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陈克新 业界知名经济学者。高级经济师。中国经济蓝皮书主要撰稿人。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事生产资料市场分析预测,在本领域有相当影响。
知名专家陈克新:需求改观 市场回暧
2012年,由于欧债危机恶化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主要指标回落,尤其是制造业与固定资产投资不大景气,致使有色金属需求疲弱,价格水平震荡下行,企业效益滑坡。到11月份,全国有色金属综合价格指数比1月份累计下跌7.8%,同比下跌2.8%。重要有色金属品种中,镍、锡价格比年初降幅均超过10%。
展望新一年市场形势,预计国内外实体经济需求疲弱状况会有很大改观,加之极度货币数量宽松推波助澜,有色金属市场将以回升为主调,并且不排除有些品种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可能。
推动新一年内有色金属市场回升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市场信心增强。为了抵御外部需求减弱冲击,自2012年二季度开始,国家刺激需求的“稳增长”措施陆续出台。随着这些措施开始显示效应,9月份以后中国经济筑底企稳,由此极大增强了投资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市场信心,去库存化逐步停止,而各类投资和市场购买活动明显增加。受其影响,汇丰银行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12月份终值升至51.5,连续数月月回升。尽管遭遇最严厉宏观调控,全国房地产价格在去年四季度依然出现上涨趋势,全国70个主要城市中,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越来越多。受到预期改变释放刚性需求,以及城镇化催生新的需求,预计2013年内全国房地产开工项目和施工量会有较多增加,也将提高有色金属购进水平。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有色金属市场需求最低迷时期已经过去,今后趋势发展将是渐好,而不会更差。
在中国经济筑底企稳的同时,欧美经济似乎也有见底迹象。主要表现为美国贸易出口、房地产、消费者收入与支出均有回暖,“财政悬崖”问题暂时获得解决。即便今后两党恶斗不断,但最终也会妥协。欧元区内,德国经济增长势头不错;希腊的下一批援助落实,评级机构亦调高了希腊评级,让市场情绪有所平复;西班牙何时申请欧盟稳定机制的援助仍是市场关注焦点,但从该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仍保持在相对低位、融资仍然充足的情况来看,一段时期都不太可能发生糟糕情况。因此,有观点认为,尽管前景曲折艰难,但欧洲危机结束有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略微好转,全球GDP增长率预计为3.6%。其中发达国家GDP增长1.6%;发展中国家增长 5.6%。欧美经济的逐步走稳,有利于改善有色金属需求的外部环境。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增加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近、中期来看,主要是政府主导的交通投资,中长期接力的将是“城镇化”。预计2013年全国经济(GDP)增速在8%以上,甚至有可能向9%靠拢。新一年内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共同提速,其实体经济需求的明显增加,对于推动有色金属市场回升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新一年内,有色金属市场所面临的将是全球货币政策的极度宽松。继欧洲央行无上限印钞救市之后,美联储再次扩大量化宽松措施,并且首次将利率政策与经济增长、就业率挂钩。要把近乎于零的利率至少维持到2015年,直到失业率降至6.5%以下(现在是7.7%),以鼓励投资者放心大胆借钱,进行各种投资与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日本央行也下“猛药”,计划推出更大规模数量宽松,期望借此实现经济增长3%,物价涨幅提高1倍的政府目标。预计一段时期之内,各国央行“救市”所印钞票会有数万亿美元之多。所有这些均表明各国政府为推高经济增长已经不顾一切,即使将来通货膨胀也在所不惜。由此坚定了全球投资者,也包括对冲基金的有色金属市场购买信心。
世界各国政府大印钞票,全球性如此规模的流动性泛滥,一定会在有色金属价格上产生强烈反应,尤其是金融属性更强的精炼铜等期货合约。如果说,以往流动性泛滥所以未能导致有色金属价格普遍飙升,主要抑制因素在于全球实体经济需求乏力,在于投资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世界经济二次衰退的恐惧和疑虑,那么,随着新一年世界经济进入较强的复苏阶段,实体经济需求增加,欧元区解体和美国国债违约渐行渐远,流动性泛滥对于有色金属价格的推动性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有色金属价格的全面回升,势必可以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各国央行联袂大量印钞情况之下,在中国高得多的利率刺激之下,以及对于中国市场信心的明显恢复,也会刺激境外“热钱”涌入,势必助涨中国有色金属价格及其他资产价格。
当然,因为新一年内欧美债务问题依然存在,美国“财政悬崖”也只是暂时缓解,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很大,随时都会出现新麻烦。因此,今后有色金属市场的回升进程难以一帆风顺,要有市场调整,甚至是较大幅度调整的各项准备。
[1] [2]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