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矿业大事件盘点

2013年01月11日 10:51 81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尽管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但对全球经济来说,2012年也不是个好年景。欧洲人尚处在欧债危机的困惑当中,而美国次贷危机余烟未尽,却紧接着来了个“财政悬崖”。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内经济持续放缓实属必然。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矿业当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可以说,2012年,是中国矿业非常难熬的一年——资源价格一路下行,让前几年一直牛气冲天的资源行业老总们一下子没了脾气。尽管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在整个一年的新闻报道中,却鲜有以往几年的那股子豪情。在此,本报对即将过去的2012年中国矿业行业进行了梳理,并就矿业行业的重大事件做个解析。

  中石化收购美国页岩油气资产
  新闻回放:
中国石化集团在1月3日晚间宣布,其所属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美国Devon能源公司签署协议,将以22亿美元价格收购Devon公司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1/3。这是继中海油在2011年收购切萨皮克公司部分资产权益后,中国石油公司又一次收购美国页岩油气资产。
  点评:中石化集团凭借这次收购首次开拓了在美国的油气业务,进一步拓展了其非常规资源领域。中石化集团有关人士表示,该公司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综合实力,Devon公司则具有较强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双方合作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发掘项目资源潜力,加快推进项目商业化开发,实现共赢。

  四部委联合部署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新闻回放:
2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在京联合召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关于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动员和部署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找矿突破的目标任务:要用3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5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8年~10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
  点评:这意味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不再是国土资源部的单打独斗。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中央为保障现代化建设全局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努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首次系统评估页岩气资源家底
  新闻回放:
3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经初步评价,我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和目前我国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潜力(2011年动态评价结果为32万亿立方米)相当。同时,对不同地质单元、地层层系、沉积类型、埋深、地表环境和省份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页岩气储量、产量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四川盆地、渝东鄂西地区、黔湘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点评:这是我国首次系统调查评价页岩气资源家底。这项成果是我国现阶段页岩气资源潜力的客观反映,对提升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水平,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更好地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页岩气资源,为国家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新闻回放:
国家能源局3月22日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等。
  点评:该规划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继续坚持推进煤炭生产的集约化、大型化。将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集团为重点,着力推动煤炭结构调整,提升行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型煤矿的产量要占全国约60%。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下。这是“十二五”煤炭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煤炭运输也成为该规划的重要关注点。

  中外合作开采石油资源补偿费开征
  新闻回放:
3月31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开采石油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中外合作石油企业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该通知明确,中外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合作开采陆上、海上石油资源应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点评: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总体布置,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在我国目前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以上的情况下,对中外合作开采石油的企业征收资源补偿费,可以有效保证我国自有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费制度改革。

  武警黄金部队吹响西进北上找矿冲锋号
  新闻回放:
4月17日,武警黄金部队千余名官兵开赴新疆、西藏、青海、大兴安岭,执行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武警黄金部队承担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基础性地质工作任务,将用3年~5年时间查清西部高原1万平方千米内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力争形成国家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
  点评:此举吹响了武警黄金部队西进北上为国找矿的冲锋号。在当前矿产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武警黄金部队作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的一支有生力量,将在优化地质找矿手段、提升地质工作效率,实现找矿突破战略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首座深海钻井平台开钻
  新闻回放:
5月9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长114米,宽89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平台正中是约56层楼高的井架。该平台自重3万吨,承重量12.5万吨,可起降我国目前最大的“Sikorsky S-92型”直升机。作为一架兼具勘探、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功能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当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一流水平。它的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
  点评:这是我国石油公司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的勘探,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此次南海首钻是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由浅水迈向深水的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国的深水作业能力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

  民资可进入矿产和油气开发领域
  新闻回放:
6月18日,国土资源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矿产资源勘查;依法开展页岩气、煤层气、油砂、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并切实保障民间资本投资主体参与国土资源领域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利。
  点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是大势所趋。只是自从温州民间资本融资爆裂,鄂尔多斯成为一座空城,民间资本之殇依旧存在。如何让民间资本不再彷徨?关键还在于如何保证民间资本的安全性。因此,修改过时的文件和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能让“国”“民”享有同等待遇,彻底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矿产资源领域的障碍,改变过去仅仅支持国企的模式,通过公开合理的机制,将资源配置给最有实力的企业。此外,必须妥善处理好矿业权的处置和配置,做好找矿成果的利益分配,实现规范有序竞争。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责任确定
  新闻回放:
6月21日,国家海洋局在其门户网站公布《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联合调查组关于事故调查处理报告》。该报告指出,2011年6月4日和17日,蓬莱19-3油田先后发生两起溢油事故,是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按照签订的对外合作合同,康菲公司作为该油田的作业者承担溢油事故的全部责任。该报告披露了溢油事故损害索赔情况:海洋生态损害索赔方面,康菲公司和中海油总计支付16.83亿元人民币。其中,康菲公司出资10.9亿元人民币,赔偿本次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
  点评:这起索赔案例开启了我国环境污染巨额索赔的先河。但是,这个赔偿对今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一方面,该事件会引起公众对海洋环境的关注,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另一方面,对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也起到警示作用。

  “蛟龙”号载人深潜成功
  新闻回放
:6月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62米深处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蛟龙号”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特别是实现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能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点评:“蛟龙”号深潜的成功,代表着我国船舶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它标志着我国可以在全球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这一成就有望大大推动我国的深海资源开发进程。

  稀土采矿权将减少到65个
  新闻回放:
7月16日,国土资源部公开消息,全国稀土采矿权将减少到65个。同时,企业准入条件也提高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以上(其中深加工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于已取得稀土采矿权的企业,应通过资源开发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达到标准,未达到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