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中国对外矿业投资的困境

2013年01月08日 11:43 130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如何提高中国矿企海外投资决策和运营管理能力呢?我们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进行详尽深入的尽职调查
  详细全面的尽职调查,能够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发现投资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从而做好规避、转移和应对风险的各项准备。然而,与国外知名矿企实施对外投资前的准备相比,中国企业对项目决策前的可行性分析和尽职调查还不够充分,偏紧的预算和时间安排,致使企业很难对不太熟悉的项目环境做细致的分析和考察。在我们对某矿业集团的一次访谈中,受访者提到,“在众多因素中,因分析不全面导致的决策失误是境外投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另一位企业高管断言,“风险往往发生在协议签订之前”③。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优势企业在国外铩羽而归往往是因为缺乏对东道国法律的深入了解、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环保问题、劳工问题等。这说明企业在做投资分析时工作不全面不细致,在此基础上,决策很难客观准确。当前,中资矿企对外投资决策前,应该加大对尽职调查的资金、时间和人员投入。
  在尽职调查中,不仅要充分考察东道国的基本国情、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等,还要尽可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投资目标的市场前景、管理模式、组织机构、技术能力、财务状况以及供应链、营销网络等情况,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如果发现重大风险问题,需要进行理性分析,将风险反映到交易谈判和交易协议的声明、保护条款中,在必要时要有勇气放弃项目。中资矿企不应仅仅关注资产层面的财务、税务等技术尽职调查,更应充分关注与海外运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政策环境极其变化趋势。
  矿产投资规模庞大、涉及面广,中资企业在做尽职调查时应该向经验丰富、熟悉投资地政策法规和投资目标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寻求支持,能够在企业熟悉当地国情、寻找合适投资项目、投资谈判、并购整合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服务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避开法律、财税、经营中的“险滩”,而且能够帮助企业打通融资渠道,建立商业关系,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我们看到一些中资企业主要借助自身的力量进行相关尽职调查,由于自身团队缺乏经验、不熟悉商业规则、对当地情况认识不充分、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等,致使尽职调查不够充分,在项目后期运营中面临高额的损失。
  2011年,白银有色集团股份公司投资7,560万澳元控股南非Gold One International Ltd (简称“第一黄金”),就是借助多方外力顺利实现的。白银集团从发挥协同优势、保障交易成功、风险管控、并购成本和投资节奏筹划等多层次出发,与中信集团、中非发展基金、长信元素等组成中方联合体,聘请国际知名中介机构全程参与项目运作,对交易进行了创新设计和架构,通过协议收购大股东股权、公开要约收购、折价认购新股、保证绝对控股的补充认购新股选择权等相互补充、互为条件的一揽子交易分步实施。在资源并购竞争激烈、黄金价格高企的大趋势下,成功按照估值底限锁定交易成本。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企业在第一黄金项目的交易手法更易获得境外国家的接受,并购价格公道,是中国企业收购境外资源企业的新范例④。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