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存环保问题 专家力推“自生釉”技术
2012年11月21日 11:57 4846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相关新闻
“自生釉”技术较传统制瓷工艺显三大优势
针对陶瓷业长期存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现象,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陶瓷专家”温克仁牵头的科研小组,历经六年成功研发出以新型透明高档陶瓷泥料及工艺为主要特点的“自生釉”技术,基本实现了陶瓷生产“低能耗”“三废少”“铅镉溶出量低”的目标,并获得国家专利。目前正在北京、唐山、景德镇、内蒙古商都县等地试运行。
来自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权威专家组出具的鉴定结果表明,“自生釉”技术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出口标准、节能减排等多方面,颠覆了传统陶瓷生产的老路子,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比较优势:
一是该技术所需陶瓷原材料(泥料)为廉价矿藏石灰岩,可以替代了原有稀缺矿藏高岭土,在节约矿产资源的同时,使泥料成本大幅降低。
优质高岭土被广泛应用于原子反应堆、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高新技术领域,因早年过度开发,目前沿海和近海地区的高岭土已被挖空,陶瓷企业只能远赴云南、贵州等地跨省运输高岭土泥料。
温克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日用瓷的市场售价约2000元/吨,以高岭土为原料的成本约1800元,而“自生釉”技术采用人工合成钙磷泥料的成本仅800元,不仅利润空间巨大,而且大大降低了对传统短缺资源的依赖。
二是工序简、能耗低、“三废”排放大幅减少。传统制瓷工艺均需二次烧成,燃煤量大、耗电量高,而“自生釉”技术只需一次烧成,减少了制釉、施釉、清洗、干燥等多道工序,可节能60%以上。
与此同时,“自生釉”技术采用的先进工艺、设备,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通过无害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不产生污水。
三是“自生釉”技术摒弃了传统窑炉工序必需的制釉、施釉等多道工序,在生产全程中无需添加铅、镉,瓷器成品的铅镉溶出量符合欧盟食品安全标准。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加入WTO后,欧洲不能采用配额制限制中国,转而用严苛的技术标准制造贸易壁垒,将铅镉溶出量标准大幅提高,中国陶瓷出口屡因“重金属含量超标”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自生釉’技术突破了这一壁垒。”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周健儿说,景德镇凡采用“自生釉”技术生产的日用瓷,出口合格率年均98%,“铅镉溶出量”商检合格率为100%,远高于传统陶瓷出口量。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