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晶硅产业面临三重压力
2012年10月24日 9:34 2822次浏览 来源: 中国化工报 分类: 相关新闻
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终裁认定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18.32%至250%不等,同时还裁定,中国输美的这类产品接受了14.78%至15.97%的补贴。此前,作为中国最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盟也于9月6日宣布发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目前,90%产品依赖出口的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欧美终端市场关门、低价多晶硅进口冲击、新兴市场仍待成熟等三重压力,行业内亏损、裁员等消息频传。目前,多晶硅行业开工率不足20%,市场均价达到18.58美元/千克,跌幅5.45%。短期内,市场将低位维稳运行,预计后市将逐步企稳并缓慢回升。
第一重压力:连续遭遇“双反”,光伏产品出口恐难持续。对光伏产业来说,今年最热门的词语莫过于“双反”,美、欧、印相继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到了第一块,后续反应接连而来。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终裁结果显示,终裁对于补贴幅度的认定大大高于初裁。因为欧盟已敲定美国作为替代国来评估光伏产品成本,因此,此举也极大地影响了欧盟“双反”形势,预计难有翻盘机会。行业人士认为,整个欧美市场将对我国光伏产品关上大门。
第二重压力:低价进口冲击,国内多晶硅企业步履维艰。美、韩、德国多晶硅企业加大了对中国出口。据统计,今年1~9月份,国内进口多晶硅6.3万吨,同比增长35%,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进口量。进口方面,美国占45%、韩国占25%、德国占20%,虽然商务部已对这3国进口多晶硅开展了“双反”立案调查,但目前来看,进口多晶硅数量不降反升,且价格持续下滑,对国内多晶硅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国内已经投产的多晶硅企业有43家,加上其他一些小散企业,总计在六七十家,如今保持开工的仅10余家,开工率不到20%。
第三重压力:市场启动缓慢,新兴市场短期内难以突破。在光伏产业“寒冬”之际,整个业界更加认同这样一个声音:只有寻求并开拓新兴市场,吸引新投资,才是光伏企业的求生之路。目前,东南亚、南美、东欧、日本等新兴光伏市场占全球市场的7%。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市场总量较小,短期内恐难对我国光伏市场形成实质性利好。
有关专家表示,当新能源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抱有信心,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