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热议中国在澳洲投资遭遇歧视
2012年10月19日 11:9 5349次浏览 来源: 时代周刊 分类: 重点新闻
中国投资澳洲:遭遇恐慌式歧视
毫无疑问,中澳贸易近几年来一直迅速增长:一方面,两国之间的能源和矿产合作永远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另一方面,中国也早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然而,在繁荣的经贸往来背后,中澳两国却面临着“贸易热,投资冷”的尴尬局面。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已经出现下滑,除非采取措施来改善相互的沟通并完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选择其他目的地。”澳中商会报告指出。
“在我看来,歧视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些都是间接和非正式的。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在对待中国投资方面是非常积极的。”研究中澳关系的学者,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James Laurenceson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总体来说,在澳大利亚,除了中国国企的投资会普遍受到警惕和排斥,我并不清楚还有其他什么明显受到排斥的投资。”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的讲师,大洋洲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费晟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的时候说。
显然,中国资本想要顺利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仍然需要中澳双方的共同努力。
私人企业可能更有优势
即便是对中国投资表示欢迎的现任澳大利亚政府,对于中国国企或被认为有官方背景的企业的投资,也会对其设置一些附加条件。
2009年中国铝业集团曾出价200亿澳元,购买力拓18%的股权。但这次收购在激烈的指责声中终结。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FIRB)没有动用“国家利益”条款来禁止此次收购,而是一再拖延,让力拓董事会否决中国铝业的收购方案。
类似的阻碍时而有之。2012年3月,澳大利亚政府以担心网络攻击为由,禁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数十亿澳元的全国宽带网设备项目进行投标。
对于这些投资澳大利亚的中国企业,还有一些担忧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或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金优势,因为它们总是可以从国有银行得到低息贷款。
“中国投资有时候没有美国投资受欢迎,某种方面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投资大多是私人投资,而中国大多是国有企业。不过这些恐慌,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投资,当时日本投资也一度在澳大利亚引发很多恐慌。我相信在未来十年内,民众们对此的关注会越来越少,他们也将逐渐习惯中国企业的投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JamesLaurenceson教授说道。
“事实上,澳大利亚最喜欢的局面是,中国大量购买其产品而不是投资,澳方希望资本和定价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果中国投资得以广泛实现,那很可能影响甚至控制特定产品的定价权,这就不利于澳方抬高出口价。”来自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的费晟说道。
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矿产的几点建议
金融危机下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矿产资源具有战略意义,海外布局矿产资源既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非凡的勇气,也需要高超的海外投资管理能力与技术。面对越来越多的矿山投资机会,无论是在澳洲,还是其他矿产发达地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需全面考量各种因素,找到适宜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路线图”。
第一、海外投资战略需要明确。四处开花、全面出击的扩张模式是不可取的,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经营风格制定重点、发展特色经营的战略,应该是开拓国际业务时的理性选择。我国企业需要做好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战略规划,对海外重点地区和国家矿产资源的投资环境、政策法规、投资的机遇及风险、投资的模式、投资的资金来源等方面需要进行详尽规划。
第二、分散投资,强调公司独立性。因为是资源需求大国,一些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矿产资源目的往往被说成是“控制价格获得定价权”,而这一点正是国际资源型企业和公司股民最为担心的。专家建议应该更多强调伙伴原则,尊重市场定价机制,不要过分强调定价权,因为销售价格直接关系到其矿业资产和公司市值的大小,是股东的重大切身利益。上述人士表示,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并不是必须要取得绝对控股地位,可以适当把投资分散到多个公司,这样既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解决政府审批难题。同时应该选择体制相对独立的下属公司出面与外方进行接洽合作,投资着重突出参与和优势互补,强调尊重公司的独立运作和独立决策机制。
第三、并购时期灵活应对,考虑全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国企业进行大型海外收购活动时,应该稳定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矿产品价格,一旦目标公司股价短时间内上涨,要及时修改收购方案提高报价,争取最短时间达成合作。此外,还应该充分了解在当地市场进行交易的方式、了解当地税法和监管法律的变化,同时要平衡当地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妥善安排管理人员和交易结算日期,避免发生冲突。对于目前越来越多的民企进行海外矿产投资,一位大型企业海外投资部门负责人则认为,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交易时,因为劳工、基础建设和环境要求等方面都将增加投入成本,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资金问题,争取更多的融资渠道,防止资金超过预算后给国内经营带来压力。
第四、海外投资后的整合。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境外兼并收购的企业,只有33%处于盈利和持平状态,并购后的整合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比并购本身要复杂得多。我国矿产企业的整合水平也不会高于其他中资企业,会同样面临这个难题。一方面要与母公司的经营战略、管理架构、管理平台、业务与产品等相融合,另一方面要进行本土化策略,要与当地的政策、市场和人才等相结合。对于被收购企业的优点要加以学习和吸收,很多技术和产品可以反过来应用到国内市场,优势互补。
第五、加强与国内企业的联合。我国矿产行业集中度低,除了中铝等少数公司,大多数企业的规模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单个企业去海外投资矿产资源必然势单力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以多种方式重组,形成具有实力的综合性有色金属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对于海外投资矿产资源,国家在政策措施、资金支持、人才、政府审批及程序等方面也会优先向这类企业倾斜。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