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濒临绝境

2012年10月18日 11:14 67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3、光伏企业突围之路艰难
  利用“漏洞”突围
  中国光伏企业虽然败诉了,但终裁结果似乎留有“漏洞”,中国企业可以采购我国台湾地区生产的电池,然后在大陆地区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组装组件。这一“漏洞”缘于美国对中国大陆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安排纯廉价劳动力基地,而我国台湾地区将成为此次“双反”终裁的最大受益者。此次“双反”调查的范围仅限原产于中国大陆的电池组件,这就意味着大陆企业通过台湾代工方式生产并输美的产品,并不在惩罚范围内。
  我国台湾股市近日遭受重挫,但是太阳能企业的股价纷纷逆市上扬,11日收盘时多只个股在买盘拥入下翻红。事实上,我国台湾地区拥有仅次于大陆的全球第二大太阳能设备制造实力。据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其太阳能2012年度第三财季产值同比增长6.7%,在全球过剩产能仍未完全得到消化之时,只有我国台湾光伏的产量逆市递增。

  海外设厂转移产能避管制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强调,将光伏组件产能转移到海外,直接投资光伏电站,将成为中国光伏业应对欧美反倾销制裁和消化过剩产能的“一箭双雕”之策。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境内或境外投资,无论出口还是内销,中国光伏产业升级都是眼下最迫切的任务。
  除了加大对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直接投资无疑是规避贸易壁垒、转移消化大量产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光伏业降耗突围技术封锁 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近年来,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主打的可再生能源的平价上网问题广受关注,如果要扭转“国内耗能,国外节能”的局面,让光伏产能消纳在国内,不失为一剂良药。但在目前电力体制改革尚未成功,电网企业对于成本较高、发电不稳定的新能源仍持较为排斥的态度,并且新能源本身也确实有诸多的技术问题尚未突破。这一切,让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的前景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说电力体制改革是中国光伏业在国内消纳产能的客观条件,那么光伏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就是保障生存和发展的主观条件,如何让中国光伏业告别“国内耗能,国外节能”的诟病?唯有厉兵秣马,以最雄厚的实力告别寒冬,迎来整个产业的春天。

  发展光伏需完善标准 重点整合
  对此专家给出的答案是:
  第一,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及企业技术水平,会同有关标准主管部门、光伏制造企业与光伏产品应用企业,制定完善光伏产品和系统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相关检测机构及公共服务平台,强制推行产品标准,并加大产品质量检查与执法力度,以标准规范市场、淘汰落后产能。
  第二,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加快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并充分发挥联盟政企沟通桥梁作用,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管理,不断提升我国光伏行业总体形象,更好地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
  第三,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支持光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以往扩大规模与压低产品售价的市场策略,转而重视技术研发、产品差异化与质量提升。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扶持掌握自主技术的骨干企业,巩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四,制定重点企业认定制度,坚持扶优扶强。支持骨干光伏企业加快发展,制定《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光伏企业及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对重点光伏企业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组织协调并管理重点光伏企业认定工作。
  第五,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一是鼓励企业抱团,继续抗辩。积极向美国商务部上诉,力争驳回其所作出的“中国政府存在补贴、中国产品存在倾销”的裁决;二是实施战略性反制,进一步做好多晶硅等领域的贸易壁垒调查工作,多方施压,贸易争端的解决将是多方权衡妥协的结果。三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协助企业做好投资国的资源搜集和整理工作。
  第六,扩大国内光伏应用规模。一是全方位开拓市场,鼓励光伏多样化应用。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等应用,开发多样化的光伏产品。
  当前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全球光伏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寒冬,面对如此困境,我国的光伏企业更应做好充分准备,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很可能导致至少180家光伏电池板制造商在2015年前破产或被兼并。我们首先要做到不破产,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学会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然后才是想着如何走出去实现自己的宏伟战略目标,能够生存下来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1] [2] [3]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