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争夺资源到扩张海疆

2012年10月11日 9:47 88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从攻城夺地到扩张海疆
  中日东海油气资源之争的实质是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多次发动侵华战争,旨在控制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扩大日本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国”之梦!日本以损人开始、害己告终。二战后,国际形势和秩序已经不允许日本“攻城夺地”、侵略其他国家,转而实施海洋扩张战略,要成为“海洋大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和海洋勘探资料显示,中国东海大陆架从海岸起向东自然延伸至距琉球群岛20海里深度为2940米的琉球海沟为止,最宽处为340海里;同时,由于琉球海沟的存在,使得中国和日本不在同一个大陆架,属于日本的大陆架为20海里,没有延伸。因此,直至琉球海沟的整个东海大陆架均为中国无可争议的法定大陆架,中国对东海大陆架上的所有自然资源拥有无可置疑的主权权利。日本提出以“中间线”划分两国东海的管辖海域,中方对此予以否定,表示不承认,不接受,坚持以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划界。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在1403年(明永乐元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就明确记载了“福建往琉球”航路上中国的岛屿“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480多年后,1884年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声称首次登上钓鱼岛,1894年11月底,日本军队占领旅顺口,1895年4月17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包括钓鱼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第一条及第六条中均宣称“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据此,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1971年6月17日,美国与日本签署“归还冲绳协定”,将钓鱼岛连同琉球群岛“归还”日本,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反对,美国政府不得不澄清其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表示只是把钓鱼岛的施政权交给日本,不损害该岛的主权主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领导人着眼大局,就“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了重要谅解和共识。2010年5月27日,在日本全国知事会议上,时任日本首相鸠山在讲话中表示,有关钓鱼岛归属问题,希望日本和中国的当事者展开认真探讨并得出结论。日本某些政客,否认双方共识,提出以“中间线”作为东海分界线,不仅妄图将其所窃取和霸占的中国领土“合法化”,而且企图扩大蚕食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台湾“立法院”顾问、金门技术学院教授傅昆成和纽约华人刊物《新土》主编水秉和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国与东北亚海疆纠纷》一书中指出:日本扩张海洋势力引发东海争端。首先,日本欲借海洋遏制封锁中国。日本企图以三条岛链封锁中国:一是占领钓鱼岛,控制台湾,使中国不能越过台湾海峡,同时利用钓鱼岛地处大陆架的有利条件,将日本海域权利向西扩展20万平方公里;二是利用琉球群岛的地理形势,将其势力延伸至台湾东部外海;三是利用日本控制下的西太平洋岛链,使其势力延伸至北纬21度,并将冲之鸟礁扩展为岛屿,以此为基点扩展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权。借助上述条件,日本可控制从北到南纵深2000海里的海域,监视并阻止中国进入太平洋。其次,日本图谋扩张海洋权益。中日东海争端基本问题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划分及钓鱼岛主权。日本主张琉球位于东海大陆架,应拥有大陆架部分主权。但琉球以西为深海沟,日本与东海大陆架并无关联,日本意在侵蚀中国东海大陆架主权。在专属经济区问题上,东海专属经济区分界线(待定)以东与中国大陆架350海里线以西间虽存在重叠部分,但在国际法上大陆架主权权利重于专属经济区权利,法理上中国处于优势地位。
  日本海洋产业研究会编写的《迈向海洋开发利用新世纪》一文宣称:“岛屿在确保日本200海里经济区中占有重要位置”,“假如这些岛屿不存在,日本海洋专属经济区只限制在四个主岛海岸200海里水域,那么,其面积将从约451万平方公里变为250万平方公里,减少200万平方公里。”日本实施海洋扩张战略由来已久。2005年6月17日,日本国土交通省把距东京1740公里、孤处于太平洋中的冲之鸟礁称为“岛”,设立地址标牌,并宣布接受日本居民向这里迁移户籍,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日本经济界大本营的经团联2010年建议宣称:“作为岛国,日本在海洋立国方面有很大发展可能性。如果把领海和排他性经济水域(EEZ)加在一起,那么日本面积将从37.2万平方公里扩大为447万平方公里,日本面积在世界排名将从61位跃居第6位。”
  1945年7月,中、美、英发布《波茨坦公告》(同年8月苏联加入),其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日本疯狂扩张海域,充分暴露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死。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