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销诱惑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2012年10月08日 9:17 1120次浏览 来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报 分类: 相关新闻
当前,外需不振已经成为众多出口企业心头无法化解的担忧,出口转内销似乎将成为企业另一条重要出路。
19日,中国加工贸易博览会在广东东莞闭幕,达成意向成交金额687.3亿元,向众多加工外贸企业展示了内销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中一家企业表示,内销在公司销售中占比不断上升,已经从2009年的1%跃升至20%。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此前广东已举办过三次省级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累计成交1600多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6%。此次升级为国家级博览会也从侧面体现出鼓励众多外贸企业关注国内市场、发掘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意图。
对此薛胜文表示,短期来看日常消费品、玩具、电子产品等低附加值企业更易获得市场青睐,其产品能很快融入国内市场。
但另一方面,从外销转内销并不是换一个市场这么简单。
“外销还是内销,企业需要的指导思想是不一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做外贸时企业只需要按照订单生产交货,而内销企业需要在销售渠道上进行大量投入,以打开国内市场。
除了最主要的渠道原因,从外销转内销在让企业掌握更多主动权的同时,也颠覆了企业整体的生产和管理经营模式。以往根据订单生产、无须关注市场动向的做法将被淘汰,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喜好的变化调整下一季的产品和产量。
“下游的营销网络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企业非常被动。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对普遍由中小型企业构成的加工贸易业来说,困难可想而知。”罗仲伟说。
此外大量企业转内销。相互竞争将无可避免。“一方面,外部竞争激烈,批量中小企业将主打市场转向国内,价格竞争将更加凸显,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或展开激烈厮杀;另一方面,内部调整压力巨大,之前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内部结构较为混乱,营收能力较差,经营管理能力欠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薛胜文表示,转内销企业或将面临内外压力的双面夹击。“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6.35亿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13052.1亿美元,增长了495倍。而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从 1981年的5.97%提高到2009年的41.2%。2012年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近4000万,约占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加工贸易行业以贴牌生产为主,加工环节也大多是部件组装和一些简单零件的配套生产。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曾指出,我国拥有自主品牌的进出口企业在全部进出口企业中不超过20%。没有核心竞争力,接触不到核心技术让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利润微薄,一旦综合成本上升、外部需求不振,企业便岌岌可危。
面对当前和未来或将长期持续的出口难问题,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出口转内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薛胜文说,转型是一次彻底的蜕变,优质企业将能抓住机会打造自有品牌,为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