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遭遇困境企业抱团求生存
2012年09月18日 9:43 2724次浏览 来源: 浙商网 分类: 相关新闻
资本之困
没订单是烦恼,有订单也有无奈。以建造油船为主的海昌船厂,去年完成11艘船舶,今年正开工的有5艘,接下来还有4艘打算开工。依照目前的行情,这个成绩在同行里绝对称得上是“佼佼者”,但老板李欠飞却说,自己也有苦衷。
据他介绍,他的船厂是先有订单再开工,从开工到交付,船东要在不同阶段,按照一定比例付款。开工的订金,一般在15%-20%,由于经济形势不好,船东有时候连这笔钱都拿不出来。
“现在手头就有4张订单,只要资金到位,马上就可以开工。”李欠飞告诉记者,有一些船东买船也是靠贷款,假如贷款没成功,后期资金就拿不出来。看在老顾客的份儿上,船厂只能先垫付资金。“有订单也是考验,如果资金不充裕,到嘴的"鸭子"也会飞了。”据他透露,去年交付的几艘船,欠款就有几千万。
船企最担心的,是船东弃单。今年4月,江苏熔盛重工一艘价值7000万-8000万美元的海峡型船舶遭遇买家弃单,一时间,公司港股股价重挫8.67%。熔盛重工随后回应,已接受买方的毁约行为,并依约没收45%价款,重新转售后,该船为原价款的47%。
种种变数中,融资是企业的最大一道难关。由于造船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台州船企大多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集资运作。进入低迷期后,人们投资造船业的意愿大幅降低。
为规避风险,银行对造船业也收紧了信贷比例。“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刘晓春告诉记者,现在银行都是“谈船色变”,海昌造船厂之所以能从银行贷到1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土地和码头,否则,贷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产能之剩
航运市场低迷也好,投资力度疲软也罢,摆在造船业面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可分的“蛋糕”太有限。记者从台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简称“台州市经信委”)获悉,目前台州全市共有船企业98家,加上相关配套企业,大大小小共有200多家。
“船厂那么多,肯定产能过剩。”台州市经信委重工行业处处长黄林育告诉记者,2003年以前,造船厂已经有了80多家。表面看来,前后10年的数字相差不大,但产能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10年前,企业造的都是渔船,10年后,企业造的都是运输类船舶。
2009年,工信部曾发布警示,称船舶行业产能过剩1600万吨左右。今年9月,工信部发布《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其中再次提到,“国际造船市场供求严重失衡,产能过剩严重,预计2013年和2014年面临的局面可能更为艰难。”
狼多肉少,同行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新船价格不断走低。据海昌船厂透露,同等规模的船舶,2006年能卖3.3亿,到了今年,只有1.3亿。与之呈相反态势的,是逐渐上扬的成本。“工人每天的工钱在150元-220元左右。”刘晓春透露,船厂的利润目前仅有5%,只能保本经营。
严峻形势下,小企业的日子更为艰难。据台州市经信委统计,按照产值3亿、固定资产3000万,人员3000人的标准,台州90%以上的船厂都是中小企业。“大企业订单多一些,倒闭的风险也比较大。”在黄林育看来,小企业虽然接不到单子,却更容易“熬日子”。同样是停工,小企业的损失肯定比大企业少一些,也就更容易在逆境中“扛一扛”。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