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吨钢产量被谁瞒天过海
2012年09月07日 11:3 1534次浏览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类: 相关新闻
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表示,河北省涉嫌瞒报5000万吨钢产量。多位河北钢铁企业负责人表示,河北省历年上交的产钢数据均不实。由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具体任务下发到各地方政府,瞒报实际产量成为河北省各下级政府普遍使用的手段。(9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在2012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专家公开表示,“去年我国粗钢产量实际已超过7亿吨,约为7.3亿吨。”这一数据高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8327亿吨。多出来的近5000万吨粗钢产量从何而来?行业协会认定是河北省瞒报了实际钢铁产量,且“河北省瞒报钢铁产量由来已久”。佐证这一说法的还有今年8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文章,其中明确指出“河北钢铁产量已达2亿多吨,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
一省就能轻飘飘瞒报5000万,且属于习惯性做派,尽管其属于第一产钢大省,那么,在节能减排压力之下,如果瞒报成为屡试不爽的“应急之计”,诸多公共决策所依仗的国家统计局的“6.8327亿吨”数据,还有多大公信力、又会将宏观经济带入怎样境地?这样的“权威数据”,既无法表征产能过剩的现实,也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也正是在类似数据的指引下,钢铁产需严重失衡,以致8月的钢材价格已是“崩盘价格”,对钢材市场形成灾难性的打击。
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类似产能等数据都可以“掐头去尾”,还有多少数据是“如假包换”的呢?纠结于具体的数据,显然不如条分缕析“被瘦身”数据的源头。最直接的问题是:5000万吨钢产量被谁瞒天过海?国家数据统计,是件严肃而规范的事情,每个程序与环节都能追溯到“责任人”,既然数千万数字被瞒报,公众想追问的是:究竟哪些统计环节形同虚设?哪些公职人员在数字上玩猫腻?面对失实数据又该追究怎样的责任?……
这些年,各色瞒报谎报成风,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扯谎不埋单”的尴尬现状。8月7日,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发布通报指出,7月份连发4起煤矿迟报、瞒报、谎报事故,“要警惕煤矿瞒报、迟报、谎报事故出现抬头趋势”。产能可以瞒报,事故可以瞒报,矛盾与问题可以瞒报……真相被瞒天过海的背后,不过是权力自古以来最擅长的“勾兑术”。真要治理谎报瞒报的陋习、而不至使其发展成权术绝症,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是:瞒报谎报了又怎样?
5000万吨钢产量消逝在层层上报的账簿里,最终消失在统计局公布的官版数据中。当行业协会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那些援引统计数据佐证决策理性的逻辑情何以堪?由此带来的方向性损失谁可承担?回头看看,也许公众还会追问:要不是行业协会的痛斥,靠内部监管或自查自纠猴年马月才能发现“5000万吨”的真相?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