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态显现 机床行业下行压力渐大

2012年08月14日 9:2 23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15%的可能
  在“稳增长、调构造、控物价”的政策指引下,中国机械联合会预测了全年机械行业的增速会在14%左右。对此,该联合会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机械行业的增速多年来快于整个工业的增速。
  而作为机床次要用户的一些配备制造行业,今年的产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值得留意的是这些行业在调整构造、转型晋级的进程中,必定会愈加注重进步本身的工艺和配备水准,从而包含着对高中档数控机床和专机的理想需求。
  其次,在稳增长的前提下,是固定资产投资将坚持波动增长。专家估计,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理论增幅大约与上年相近(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扣除物价要素后理论同比增长16.1%)。
  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些严重项目今年将进入集中建立阶段,其中高端配备制造、新动力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与施行,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机床设备投资的增长。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机床产值增长的要素:
  比如从2011年年下半年机床新增订单添加较多,到今年年中的情况是:“从协会重点联络企业报表看,过来,重型机床企业手持订单往往跨越其一年产能,中小型产品企业手持订单往往跨越半年的产能。如今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好点的企业也只需半年的订单在手。”
  还有2012年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增速将略有下降,致使机床某些次要用户行业的产销和利润增速在2011年下降的背景下2012年还将有所下降。企业利润和产销增速的走低,定将影响其机床设备投资的合理增长。
  加之今年的出口情势比较严峻,虽然中国机床出口额在产值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多少也会对机床产值的增速有点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专家预测2012年中国机床销售产值还会持续增长,但增速一定会回落,最大的可以是回落至15%左右的中速增长区间。而市场需求构造将进一步加速晋级,数控机床产量的增幅将分明高于机床总产量的增幅,高中档数控机床和专机将持续畅销,高档机床特别是普通机床的产值可以呈现负增长,而重型和大型机床的市场需求仍然会比较低迷。


  加速转型
  针对于此,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认为,就近期而言,经济下滑已成定局。但这种局势下也是企业消化、改进、提高近年来所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实现产品更换代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
  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对如何顺利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提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在哪方面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展开了热烈讨论。
  秦川机床董事长龙兴元认为,目前国内机床行业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未来的市场销售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形式仍不明朗。
  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下滑状况,仅靠原有的产品和营销方式已无法为企业经营业绩增长提供动力。在企业加大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从国家政策方面得到大力支持。
  大连机床集团的姜怀胜说,对于机床工具行业来说,为保持行业平稳发展和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必须审时度势,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办法。建议借助国家实施数控机床重大专项课题契机,一方面加大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实施财政贴息,专项投入企业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功能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对企业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合资合作等方面扶优扶强,给予政策支持。
  沈阳机床副总经理张之中表示,继续实行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对国内大型项目使用国产机床,尤其是国产的自主创新产品,应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政策。
  在数控系统方面,华中数控和广州数控认为,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对制造业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机床的传统重大用户行业发展降速,对新设备的需求放缓,进而影响了机床工具行业,上游需求的下降使为机床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制造企业受到冲击。
  数控系统生产企业现在面临国内市场需求下滑和国外数控企业纷纷在华建厂并抢滩中低档系统市场的双重压力。高档数控系统尚属国内企业的弱项。而数控系统的开发周期长、投入大,企业承担很大的资金压力,难于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国内的功能部件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整体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受影响更甚。烟台环球代表提出,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采用国产功能部件或系统。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加强技术改造,由技术升级带动产品升级。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将持续是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和出口市场。国际知名的机床制造商将愈加注重中国市场的开辟,会推出更多合适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添加在华投资,竞争将愈加猛烈和复杂。
  随着中国机床市场需求构造的加速晋级,国际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才能严重缺乏的矛盾将愈加突出,产业的转型晋级已刻不容缓。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