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产业转移期待人才跟进
2012年08月13日 13:34 518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陈刚
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能源与资源优势的突显,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铝工业也纷纷西行,以期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大幅降低成本、谋求更大发展,这样做既顺应了东中部已经或正在完成工业化的经济发达或次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型或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又带动了西部欠发达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地区间均衡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响应国家号召,企业纷纷吹响转移号角,拉开了有色金属产业特别是铝产业的大迁徙和大融合。然而,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却布面临着一道难题,那就是产业转移了,人才却没有同步转移,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真空”。
东中部地区的有色产能转移到西部后,多数能够获得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能享受到价格远低于东中部地区的能源与资源,企业成本降低了,利润提升了,日子更好了,这一“桥段”可谓精彩。然而现实的尴尬是,西部地区本土人才供给严重不匹配,而东中部地区的技术人才即使企业多付薪酬也不愿意“孔雀西北飞”。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产业转移的一个重点问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搬家,一方面要企业转移,一方面人才也要转移。在西部很多地区,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入驻和企业传统产业自身的升级,很多新技术与先进装备得到了大幅度的应用,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成为最大的缺口。这成为制约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最大瓶颈,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亟待注入稳定持续的智力之源。技术需要人才驾驭,设备更不能“无人驾驶”,上哪里找人?找什么样的人?是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必须要破解的难题。笔者以为,企业在向西部转移过程中,除了同时将原有人才一并转移,还可以在转移伊始、建设初期就开始着手进行人才培养。例如积极与相关高校、高校相关专业进行对接,在大学生毕业之前甚至学习、实习阶段即进行签约;将企业原有生产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们提供深入企业一线实习的机会,从而将所学知识及生产实践对接并预热;为相关高校或者高校相关专业提供奖学金或者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些学生毕业后必定会怀着感恩之情选择到企业工作,以回报企业资助;企业可以根据生产实际自行办学,也可以联合企业所在地高校联合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样既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又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人才荒”。可以说,产业转移在完成了企业的空间转移后如何解决人才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开拓思路,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并非无解之题。
其实,无论是东中部转移而去的产能,还是西部地区当地新上产能,或者西部地区原有产能转型升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都是非常现代化的,员工的居住、生活条件也非常好,薪酬福利也不比东中部差甚至胜之。但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工作之余的精神生活相对单调,都成为阻碍“千里马”们飞驰在西部广袤天地的“绊马索”。因此,企业在“筑巢引凤”之后,如何留住“凤”、留好“凤”,甚至让曾经流失的人才“凤还巢”,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曾经讲过,我们有色企业,在艰苦地区的多,远离城市的多,服务国防的多,涌现的先进事迹多。在资源匮乏的艰苦年代,在三线建设的火热岁月,在服务国防的战略工程,形成了“志在四方,服务大局,艰苦奋斗,淡泊名利,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有色情结。这种情结,是我们在长期共同奋斗中凝聚的,是在战天斗地中形成的,是在攀登科学高峰中铸就的。他的话语中一方面透露出有色企业多处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地区。另一方面说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多有色企业能够获得今日的发展,除了依靠资源保障、市场影响、技术引导,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精神的鼓舞、文化的感召。过去讲究拿待遇、用机制留人,的确是防止人才流失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经济繁荣、思想活跃、以“八零后九零后”新一代人才上位,在人才自身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除了提高薪酬福利,还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吸引人才,用文化感召人才,用文化留人才。正如陈全训会长所言,文化就是旗帜,就是形象,就是力量。企业要长远发展,基业长青,需要内部凝聚力;企业要赢得市场,赢得尊重,需要形象感召力;企业要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需要社会责任感;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更要树立民族企业的良好形象。文化感召力,体现在企业主动为国分忧,为民奉献,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有色行业,办一个企业,带动一方富裕,造福一方民众。这样的企业,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有色文化的忠诚实践者。因此,产业向西部转移,企业在西部扎根,都离不开一支强大、有激情、坚守信念、忠诚于企业文化、忠实于企业发展的有色产业铁军。
因此,有色金属产业转移除了先进技术与装备转移,还需要适用的人才也适时转移,没有人才的支撑,产业转的只是“形”而非“神”。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优良待遇、先进机制的同时,通过文化感召力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让人才扎根西部,带动更多人才投身西部。唯有这样,有色金属产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才到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有色金属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