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先进装备应用是企业技改的根基

2012年08月13日 11:30 44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本报讯:在国务院确定的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5个重点方向中,第二项提到的就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简言之,先进、智能、大型装备的推广应用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根基,技术改造与装备升级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近年来,有色金属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快,一些企业或通过积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或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采矿到选矿,从冶炼到加工,从原生到再生,产生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精、能耗水平优的大设备、好设备,有些设备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际空白。有色金属产业链各环节的设备除了向大型化、高效、节能方向发展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机型,设备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宽;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提升,设备的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设备向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发展;此外,设备的开发与工艺紧密结合,一种新设备的问世,往往带来工艺上的变革。以大型化和自动化采选设备、大千安铝电解预焙槽及节电装置、氧气底吹侧吹等不同送氧方式铜冶炼炉、大型铝材挤压机、先进拆解设备为代表的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有色金属技术与装备结合日趋紧密,伴随着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装备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反过来,先进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又提升了工业技术含量、自动化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排放,可谓相辅相成。
  但是,有色金属工业作为一个正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传统产业,仍然处于通过产业振兴达到全面建设工业强国目标的历史阶段。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装备制造产业仍存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等问题。一些先进设备、关键设备依然需要以很高价格从装备制造强国引进,近如日韩、远如欧美,都看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软肋,皆将我国作为其装备工业重要输出国。同时,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我们的企业在高效应用、维修养护等设备后期管理方面还要受制于人。若要仿造,一来难度极大,二来还要受制于知识产权。面对此情此境,是坐受其制还是另辟蹊径?从国家到行业再到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便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由过去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国家指导下,积极引导行业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转移产业、淘汰落后。一些有色金属企业也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力排众议、不惧风险,由过去耗费重金引进他国技术装备的照搬,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描红,再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最终打破了封锁、实现了突破,
  总之,先进技术需要在适配装备上得以体现、得以实践。反之,装备的不断升级又推动了技术的不断改造、革新与升级。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与装备已经“双剑合一”,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任何一次装备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技术的改造,可谓“牵装备而动技术”。因此,先进装备的应用与推广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根基。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