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重要的不只是“到达”
专家称“蛟龙”号正为深海勘探和采矿作准备
2012年07月28日 20:40 7518次浏览 来源: 科学时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博弈蓝色新规章
北京时间7月16日,“蛟龙”号回国。此时,在遥远的牙买加,ISA第18届大会已进入第二天。在这场长达10天的会议里,一项勘探规章草案将被再次讨论。
该规章针对的是富钴结壳。草案原来要求申请面积不得超出一个边长550公里的正方形区块。但中方组织专家研究后认为:富钴结壳储存在海山上,而海山呈链状分布,因此选用长方形区域更合理,建议将其修改为一个最长边长不超过1000公里、总面积不超过30万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区块。
除矿区划分规则外,资源计算模型是另一争议所在。在讨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规章时,我国专家认为,ISA采用的模型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计算勘探区面积时仅考虑了“回采率”一个系数;二是回采率的系数定得过高。其直接后果就是,根据该模型计算出来的矿区面积太小,不够用。
中方研究后提出了新的计算模型。除回采率系数外,该模型还采用了品位、厚度和地形等国际采矿界通行的系数,同时参照了陆地采矿作业的有关数据。根据该模型计算,勘探区和开采区面积应分别扩大,方可满足商业开采的需要。
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是深海采矿面临的一大挑战。不过,采矿业对此持一种乐观态度。“深海采矿会带来环境污染,但其污染及控制难度并不一定比陆地采矿和海洋采油更高。”刘少军认为。而在李廷栋看来,“总有一天人类将实现在低污染甚至不污染状态下进行深海开采”。
在这场有关深海规章的博弈中,技术能力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不是全部。据了解,ISA已在就多金属结核矿的商业开采问题进行研究。一旦环境影响评估和控制方案确定,将为首部国际海底矿产商业开采规章的出台扫清障碍。这将极大加速深海采矿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在中国大洋协会推动下,我国加大了对有关规则的研究力度。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左高山认为:“深海矿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资源,在应对上,我国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基本原则。”
左高山正在与刘少军合作,组织专家从环境伦理、国际法律、海洋战略、深海采矿规章、国际关系等角度对深海采矿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他们准备出版一本《国际海域开发利用与事务管理》的普及性读物,并为国际商业采矿规章、国内法制订以及环境应对策略提供建议。
“我们希望这项工作为国际规章的出台和我国的应对提前作些积累。”刘少军表示,这项日程正变得越来越紧迫。据报道,加拿大的鹦鹉螺矿业已与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签署双边协议,计划明年启动在该国的专属经济区海底开采多金属硫化物的计划。而中国五矿下属的安徽铜陵矿业最近已与鹦鹉螺签下合同,打算从明年第四季度开始从这家公司进口他们从深海采上来的铜。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