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500强不能总是“大老粗”

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次超过美国企业500强

2009年09月07日 9:10 39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9月5日,一年一度“中国企业500强”的评选,因一条简短而特别的讯息而受到外界的热切关注。该评选活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700多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当人们渴望已久的“赶超”真的到来时,外界并没有因此而兴奋欢呼,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分析。
  从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500强虽然比美国500强挣得多,但是,这利润的“含金量”却不够高。一如媒体形象地总结,中国500强还是“大老粗”。“大”——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老”——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中石化连续5年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公司分列第二、三名;“粗”——其中不少企业的业绩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非技术红利、管理红利。
  这样的特征在“中国企业500强”身上已经延续了多年。如果说,2001年,刚刚开始引进“500强”概念的中国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那么,经过8年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洗礼和自我发展积累,我们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了极大改观。但是,为何这些“大老粗”的特征仍然存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强者?
  近几年,在企业发展上,我们基本上已经跨越了“以大为强”的认识误区,意识到一个企业能在市场上骁勇善战,必定有过人的“内功”。这样的觉醒乃至与此相关的改革,近年来已经有所体现,但从今日“500强”的构成看,效果和力度依然欠缺。这固然有历史原因,对企业发展之于社会影响的认识不足或许也是个中缘由之一。
  企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企业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养成。如果我们那些引领我国经济的企业,更多依靠的是创新开拓而不是政策优势;更多依靠的是自由竞争,而不是独占市场,那么,不仅企业本身能做得真正“强大”,对于整个社会,对更多的企业和群众,无疑也贡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活教材,提供了善于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样板。
  从这个角度来思索“中国企业500强”,我们在企业规模标准、赢利指标之外,似乎有必要更多考虑这样一些因素:企业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技术储备和更新、国际化水平、企业责任等等。一如有专家所说,中国企业500强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且把暂时“强”过美国的欣喜放在一边,我国企业到了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历史的、世界的坐标上来寻找发展新路径的时候了。
  【作者:郝 洪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次超过美国企业500强


  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崛起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净利润首次超过美国企业500强。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日前在杭州揭晓,中石化以逾1.46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公司分别以逾1.27万亿元和逾1.14万亿元的营业收入紧随其后。工行、中国移动、建行、人保、中行、农行、中化集团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
  数据显示,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轻,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折合成美元为1706亿美元,净利润高出美国500强企业700多亿美元。
  在规模继续扩张的同时,上榜企业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利润出现明显下滑。据统计,中国企业500强资产同比提高19.2%,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但是营业收入同比提高19.7%,增速放慢了5.3个百分点,而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13.23%,增速陡降87.43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分别比上年降低了1.7个百分点和3.28个百分点。
  对于这一现象,出席发布会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直言,“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企业不仅要做大,更重要的是要做强,强而不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垮的影响也会足够大。”
  除了净利润总量超美国外,中国500强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降幅较美国、世界企业500强都小。
  但是,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企业500强的综合竞争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而是中国企业的政策环境、国内市场环境比较好。
  【作者:宗和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