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今晨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

2012年06月24日 11:9 1150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综合媒体消息:今日北京时间8:54,“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7005,成功突破7000米。截止北京时间9:15,“蛟龙”号坐底深度7020米,目前状态一切正常。
  据悉,北京时间4:30海试队举行试航员出征仪式,总指挥做动员讲话。7点各就各位,由于大雨,各岗位按照要求认真操作确保布放安全顺利,5:24潜水器入水,5:29,潜水器开始下潜,5:33建立了数字水声通讯,目前正以每分钟41米速度下潜,情况正常。

1

 6月24日出征的三名试航员,从左到右刘开周、叶聪、杨波 

   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7015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试验。据海试现场指挥部消息,北京时间6月24日5时29分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6时44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7时40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5100米,8点54分,下潜深度7005米,8点57分,潜水器已经坐底,最大下潜深度7015米。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78acc0c298c71132a13001

图解“蛟龙”号

 

相关链接:

“蛟龙”号资料

  体积:长×宽×高:8.2米×3.0米×3.4米。
  重量: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
  速度: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深度:最大工作设计深度7000米,理论上可覆盖全球99.8%海洋。
  本领:可以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等复杂作业。
  制造: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大事记

  2001年1月16日,中国工程院组织院土谈会。探讨我国发展深海运载技术的方略。
  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下达了“关于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启动的批复”。
    2009年8月27日,完成50米海区试验任务。
  2009年10月3日,蛟龙号搭载三名试航员下潜1109米。
  2010年7月12日,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8月1日,蛟龙号5000米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
  2012年6月3日,蛟龙号出征挑战7000米载人深潜。

  ·1992-1993年间,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0二研究所(即目前的中船重工702所)曾向当时的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提出研制6000米级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但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应用需求及客户以及面临诸多技术挑战,该项目建议书没有通过。
  ·2000年1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组织来自全国海洋地质、海洋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军等领域和部门的院土、专家在香山进行深海运载技术需求论证。
  ·2001年1月16日,中国工程院组织召开了深海运载器院土及综合部门领导座谈会,探讨我国发展深海运载技术的方略。
  ·2001年12月1日,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通过公开招聘方式确定“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
  ·2001年12月10-15日中国大洋协会、中船重工集团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中船重工集团701所等单位的专家编写完成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2001年12月23日,科技部主持召开“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专家评审会。
  ·2002年4月27日,国家海洋局向科技部报送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
  ·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下达了“关于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启动的批复”。
  ·2002年7月9日,中国大洋协会组织各项目参研单位根据批复编写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技术指标及研制进度》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2003年2月24日,国家科技部与中国大洋协会正式签订《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任务合同书》。
  ·2007年8月底,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装完成。
  ·2007年10月3日,开始水池试验。
  ·2009年5月24日,《载人潜水器1000米海上试验工作方案》通过了科技部社发司组织的专家论证。
  ·2009年6月24日,国家海洋局成立了海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海试启动会和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2009年8月6日,国家海洋局、科技部、交通部、中船重工、中科院等单位的领导齐聚江阴码头,为即将奔赴中国南海的海试队伍壮行。
  ·2009年8月27日,50米海区试验全面超额完成试验任务,通过了海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科技部技术咨询专家组的审查。
  ·2009年9月23日,300米海区试验任务完成,海试领导小组在海南三亚举行第三次会议,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与会,并视察了向九船。
  ·2009年10月3日,我国第一艘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成功搭载三名试航员在我国南海下潜到1109米,完成了规定的性能试验。
  ·2010年1月15日,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改进与3000米级海试研究”重点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
  ·2010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了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改进与3000米级海试研究项目启动暨领导小组成立大会。3月5日下午在北京召开了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改进与3000米级海试研究项目协调会。
  ·2010年5月27日下午,向阳红09船航行至江阴苏南国际码头;潜水器在702所完成装车。
  ·2010年5月28日,载人潜水器运至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装船,全体参试人员上船。
  ·2010年5月29日,载人潜水器在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进行全系统演练。
  ·2010年7月12日,首席潜航员叶聪驾驶“蛟龙号”,下潜至3759米,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至此,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1日,“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起航仪式在江阴举行。
  ·2011年7月21日,潜水器在位于东太平洋国际海域的E3区实施了第一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4027米,初步验证了经过技术改进后的潜水器水下性能,为随后冲击5000米深度奠定了基础。
  ·2011年7月26日,潜水器在E3区开展了第二次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最大下潜深度达5057米,并在水下完成了多次坐底,开展了水下照相和摄像。
  ·2011年7月28日,潜水器在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的E2试验海区进行了第三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潜水器坐底作业时间长达210分钟,共进行了海底照相、摄像、地形地貌测量及取样等作业,获取了近底精细地形资料。
  ·2011年7月30日和8月1日,到达中国大洋协会勘探合同区E1区后,潜水器分别进行了第四、五次下潜任务,开展了生物、微生物、沉积物、多金属结核取样,两次在海底成功布放标志物,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和稳定性。
  ·2012年6月1日,我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全体参试人员在江苏江阴的苏南码头开展首次集结演练。
  ·2012年6月2日,“海洋六号”科考船起航,前往马里亚纳海沟区域,为“蛟龙”号提供海试保障。
  ·2012年6月3日,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
  ·2012年6月11日,“蛟龙”号抵达试验海区,公布计6次下潜计划:第一次下潜主要复核“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后的功能和性能,预计下潜深度将达到或超过去年的5188米,但不会超过6200米。第二次下潜将进行近底航行和作业,预计下潜深度将超过6500米,但不会超过7000米。第三、第四次下潜将根据前两次试验情况,重复验证“蛟龙号”在6000米级深度下的功能与性能。第五次下潜,“蛟龙号”将冲击7000米深度,并开展近底航行与作业。第六次下潜将重复前一次7000米级深度的下潜,重复验证“蛟龙号”在7000米级深度下的性能与功能。
  ·2012年6月14日,原定进行的“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一潜因天气原因被推迟至15日进行。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