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稀土黑户难题 国家祭增值税发票利剑

2012年05月31日 12:31 85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沉甸甸的业界期盼
  “该稀土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早在2010年相关部委的专题会上我们就提出了。”中国铝业公司稀有稀土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因此,此次文件的出台在他预料之中,但是对于出台具体时间的确定却期盼了好久。
  据悉,要出台稀土行业专用发票制度被第一次正式提出应该是去年5月12日,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被提及,即:建立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产品流通台账和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在今年,要出台稀土行业专用发票的消息漫天乱飞,一度传言此次稀土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的出台会在5月1日。一些消息更是引章据典明确表示,首先将四川、内蒙古等地先试点使用稀土专用发票,然后再进行推广;同时传言国家可能暂时只对轻稀土市场进行专用发票实施,而对于中重稀土还没有确定如何实施,并表示这可能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推行方式。
  一时间,传言言之凿凿,国家出台稀土专用发票的制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不让人不信!由此可见稀土专用发票制度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出台稀土增值税发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可能很草率的出台。”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稀土产业链非常大,由这些元素派生出来的产品就有数千种,哪种行业需要这种专业发票,哪种行业不需要用,还需要深入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因此,在出台之前,国家稀土办公室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人士做了充分准备。据一位全程参加此次稀土专用发票制度起草的人士表示,在出台《稀土产品目录》前,他们曾多次组织专家反复讨论修改,同时,在走访包头、赣州等相关稀土企业时,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中上游环节将受监管
  按照此次《公告》内容,自2012年6月1日起,稀土企业必须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稀土企业专用版)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发票的密文均为二维码形式。
  《公告》规定,销售稀土产品以及其他货物或应税劳务,应当分别开具发票。销售稀土矿产品和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也应当分别开具发票。
  公告所称稀土产品包括稀土矿产品和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其中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包括稀土盐类产品、氢氧化稀土产品、氧化稀土产品、其他稀土化合物产品以及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加工费。
  这意味着,专用发票主要覆盖的领域是稀土产业链的中上游,包括矿山、冶炼分离和流通企业。下游以磁材、发光材料等为代表的应用企业暂不在此范围内。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稀土增值税发票出台后可以让正规的矿山企业和冶炼企业有效衔接,使得部分冶炼企业不敢再接收那些没有发票的“黑户”矿源,最终让私采乱挖的“黑户”没有市场,从而自动退出。
  至于此次涵盖产品中并不包括稀土金属,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分析,这是因为担心所涉范围过多,不易落实监管。据悉,截至目前(5月24日),接受采访的数家企业和地方稀土行业协会都对记者表示,还没有接到地方税务部门下发的正式通知,但“相信很快就会收到文件”。

  违法企业将受惩
  实行稀土专用发票后对于“黑户”来说重罚无疑是“专用发票”给稀土行业下的一剂猛药。
  记者了解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规》规定,对于虚开、伪造或者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如果数量巨大,将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对于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到6月1日前,稀土价格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陈占恒分析,因为这次企业将急于在此“大限”之前出手。但是随后稀土价格将回升。
  据一位市场人士分析,前些时间,氧化镨、氧化钕价格在达到118.9万元/吨和160.9万元/吨的价格高峰后一路下跌,前者跌至日前的60万元/吨,后者则下跌至70万元/吨左右。这些产品价格的下跌正是和之前传出的今年将推出稀土专用发票有关,由此引发大量“无票”稀土抛售。
  为此,该稀土发票制度的出台在挤压“无票”稀土的数量的同时,更是对今后价格稳定起到了稳定作用。
  中国铝业公司稀有稀土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出台该制度对于按照国家规定,对稀土开采、冶炼进行环境治理的守法企业来说更是拍手欢迎,因为“黑户”的稀土成本由于不涉及环境等成本,因此经常扰乱正常的稀土市场秩序,甚至前些年出现了竞相压价贱卖给老外的情景。
  据悉,每年国家都会有稀土指令性生产指标的下达,但超量生产稀土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尤其在稀土价格暴涨时,出于利益驱动,在南方一些稀土省市,当地企业、个人私挖滥采和违规超采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不带票”的稀土产品充斥市场,在造成严重污染问题的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