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市场二季度供需增速将加快
2012年05月09日 9:9 70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市场运行存在五大问题
整体上,一季度生产资料流通与物流市场发展是与宏观经济形势相一致、相协调的,但仍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市场需求增长不充分。今年以来,主要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仍然延续去年逐季持续回落的走势。据对30种主要生产资料按可比口径统计计算,一季度,市场总需求(包括国内市场需求+出口)同比增长4.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7.4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回落4.5个百分点,增速甚至低于2008年、2009年经济危机阶段。
从制造业PMI指数看,一季度,制造业生产指数平均为54.2%,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而新订单指数平均仅为52.2%,低于生产指数2个百分点,也低于去年同期2.4个百分点。因此,从目前情况看,保持需求适度增长,对于稳定供需形势和维持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偏高。当前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一大重要原因是经济运行的成本偏高,突出地表现在物流成本偏高,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高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初步核算,1~3月社会物流总费用约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2011年的17.8%上升0.1个百分点,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8%~10%的物流费用率差距依然较大,反映出降低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企业效益的当务之急。
第三,小企业发展仍然困难。从制造业小企业PMI指数来看,该指数自去年10月份以后一直波动运行,显示出小企业尽管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发展信心仍显不足。在市场需求不旺、资金层面偏紧,价格受刚性成本支撑仍在高位徘徊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两高两难”。伴随着石油等能源、资源价格上涨以及人力成本提高,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同时,税费过高、融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用工结构性矛盾将导致企业招工难。
第四,通胀压力仍有所积蓄。从制造业PMI购进价格指数来看,今年以来,回升势头较为突出。1月回升2.9个百分点,达到50%;2月又回升4个百分点,达到54%;3月继续攀升,达到55.9%。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重回50%以上,2月份为56.6%,环比上升4个百分点;3月份购进价格指数继续上行,达到57.0%。虽然该指数同2011年一季度相比仍属温和,但已触及最近8个月以来的高点,显示出通胀压力上升。从受调查的30个国家或地区来看,几乎全部呈上升之势。
第五,企业效益出现下滑。据对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调查资料,1~2月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效益明显下降。其中,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3%;销售利润率下降到1.80%,较去年同期下降0.67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下降0.34个百分点。长期以来,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盈利能力一直偏低,现在受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涨影响,又出现下降,将使行业发展的困难增加,降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季度市场供需增速将加快
根据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调查资料,3月份制造业PMI为53.1%,较2月份回升2.1个百分点,较去年12月份回升2.8个百分点,呈现4个月连续回升之势;3月份非制造业PMI为58.0%,尤其是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保持在高位。制造业与非制造业PMI走势均表明,尽管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仍处于回落态势,但二季度该趋势有望得到逆转。
从国际环境看,3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1.1%,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由此表明,整体上全球制造业呈现稳步复苏之势,尤其是美国的制造业PMI继续上升至53.4%,实现连续32个月扩张,反映出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比较稳固、复苏前景较为明朗。其他主要国家中,3月份除欧元区该指数有所下降、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日本、英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PMI指数均保持扩张区间,并且走势较为稳健。国际经济形势向好转变将对拉动我国出口、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显著作用,预示着我国出口低迷的逆境在二季度也可能会得到改善。
据此判断,二季度,生产资料市场供需增速较目前将有所加快、且朝着更加均衡的态势发展,价格也会继续保持2、3月份的升势,但涨势整体上温和可控。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