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让中国光伏企业长出一口气

2012年03月22日 9:9 49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初裁税率低于预期 但业界指仍应积极应诉
  近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结果,认定中国相关企业接受了政府的不公平补贴,因此决定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实施最高4.73%、最低2.9%的反补贴税。由于这一税率较此前中国业界较悲观的100%幅度小得多,因此被视为行业利好。包括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相关企业的股价昨天都大幅飙升10%以上。不过行业人士指出,此次调查只是针对反补贴一项,尚未涉及反倾销调查,因此中国企业不可掉以轻心,应该继续积极应诉争取公正待遇。

  初裁税率远低于市场预期
  在经历三次推迟后,美国商务部终于在法定的最后期限公布了这项初裁结果。与此前的最坏预期最高可达100%的关税税率相比,最高不到5%的结果应属“幸运”。此次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从无锡尚德、天合光能和中国其他太阳能公司进口的产品分别征收2.9%、4.73%和3.59%的反补贴税。而据有关专家表示,其实各国政府都会对本国一些鼓励性行业予以少量补贴,上述幅度本在正常之内。因此美国政府的这一调查结果其实宣告了美国同业申诉的失败。此外,此次公布的只是美方针对反补贴领域调查的结果,而美国商务部还正在对中国光伏企业是否向美国倾销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调查,预计在5月16日公布初步裁定。同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在进行相关调查,预计于年底前完成。在此之前,美方对中国所执行的税率均为临时性税率。

  中美光伏产业利益冲突较大
  美国此轮针对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始于去年10月19日,当时有德国Solar 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指控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倾销产品且接受政府的高额补贴,他们要求对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的关税。此案于去年11月9日正式立案;去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此案进行初裁时,6名委员全部投票赞成,认定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确实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随后该案进入美国商务部的调查阶段。不过正是美国商务部的这一调查,却多次推迟结果的公布,而根据美国法规,昨天则是公布初裁结果的最后期限。对于多次的“爽约”,中国光伏产业人士表示,美国商务部的这一表现恰恰表明了其中所包含了太多政治因素,而调查本身则缺乏公平公正色彩。据悉,目前中国每年对美国市场的光伏产品贸易额接近20亿美元。

  欧洲可能效仿“双反”裁决
  在美国对华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裁决的同时,欧洲也可能会步其后尘。据业内人士介绍,德国光伏界也预计将于3月底向欧盟提出申诉,状告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廉价倾销。而一旦欧盟立案则可能对中国光伏产业带来更大的影响,因为欧盟一直是我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据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358亿元左右,其中亚洲市场约占21%,美国市场还不到15%,欧洲市场则接近57%。而在欧洲市场中又以德国为最大市场,当地70%至80%的光伏组件产品来自中国。

  中方可能针对多晶硅予以反制
  据悉,目前已有中国的14家应诉企业宣布采取联合应对美方的行动。此前美国对中国彩电行业的反倾销诉讼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时各企业就因为不同应对策略而最终获得了不同的税率待遇。
  另据记者了解,针对美方的举动,中国方面也准备了相应的反制措施。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商务部已经收到了包括赛维LDK、江苏中能、洛阳中硅、大全新能源四家中国多晶硅制造主要企业联合十几家中小企业提交的对美、韩两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原料的“双反”调查申请。他们指“美国本土厂家的多晶硅制造成本最低也在25美元至40美元,但在市场上的价格却仅为30美元左右。”不过记者了解到,迄今中国商务部尚未受理上述申请。

  商务部:美限制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损害中美双方利益
  又讯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发表谈话指出,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在美国产品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源于中国企业持续研发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拓宽经营理念,不断降低经营成本。在太阳能电池生产及新能源领域,中美企业间有着密切合作,中国企业在将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同时,也进口美国的原材料和设备。美国限制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损害的是中美双方的利益,更会影响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中方敦促美方从长远合作、互利共赢出发,审慎处理中美两国在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维护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稳定和谐发展。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