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地质事业辉煌六十年
2009年08月17日 14:2 2960次浏览 来源: 国资委离退休老干部局 分类: 事件篇 作者: 綦开明 李树义
一、有色地质事业发展历程
1.创业起步时期(1949-1957年)。1949年10月在吉林夹皮沟金矿正式组建第一支地质调查队,宣告有色地质队伍诞生。在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急需矿产资源,当时重工业部提出“以矿山为基础,地质要先行”的方针,地质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57年组建冶金工业部地质局时, 队伍发展到72个单位,4.77万职工,重点开展矿区地质勘查工作, 保证老矿山的正常生产。
2.大跃进、文革挫折时期(1958-1978年)。受到大跃进“以钢为纲”的“左倾”影响,有色地质工作出现“突出黑色资源”“以钻探为纲” 工作粗化. 忽视质量的不良倾向, 经三年调整逐步得到纠正。接着受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挫折, 地质工作处于混乱瘫痪状态,粉碎“四人帮”后, 结束了动荡的局面,迎来改革发展新时代。
3.改革振兴时期(1979-198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有色地质部门及时调整,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以地质找矿为中心, 全面提高地质成果和经济效益,保生产、保建设,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服务”的工作方针。组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时,地质队伍有18个省地质勘探公司,184个基层地质单位,7.85万职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综合生产能力, 成为有色金属资源勘查的专业化地质队伍。
4.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1984-2000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指明了有色地质工作必须要改革,在市场竞争中,搞活经济才能生存发展,于是提出“开辟第二产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增强活力,多出地质成果, 讲求经济效益”的改革指导方针,并按照地质工作特点,进行队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分流富余人员, 组成精干专业化分工队伍,充分发挥优势,扩大服务领域, 逐步形成多产业、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在管理上,简政放权,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随着改革不断深入, 提出“以全面走向市场为取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 加速发展有色地质事业”的工作方针,并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建立健全地质工作运行机制,讲求投入产出,地勘费的投入直接与地质成果挂钩, 摸拟地质市场,并积极推进地质单位的企业化, 有步骤加快企业改制, 逐步把地勘单位改造成“ 四自”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有色地勘运行新体制。
5.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发展时期(2001-2009年)。2000年有色地质部门十九个省地质勘查局,8.68万职工,全部随同有色企业同步下放到各省、区实行属地化管理,保留有色地调中心和北京矿产地研院,通过整合组成一支人员精干、装备优良的新型地质队伍,发挥有色地质优势,承担国家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各有色地勘单位在新形势下, 继续开展有色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 同时把社会地质工作、矿权流转和矿业开发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努力开发海外资源勘查项目。在深化改革方面正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 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质工作新体系。
二、有色地质部门取得的辉煌成果
1. 提交一大批地质勘查工作报告,为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资料。初步统计共提交各类地质勘查报告12400余份,平均每年提交200余份报告,主要是综合地质勘查报告、地球物化探报告、区域地质报告、地质科研报告及水文地质报告等; 改革开放后又增加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报告等。
2.探明大量可供生产建设利用的矿产资源,成效显著。一是共探明提交83种矿产资源储量,包括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金属、黑色金属、辅助原料、能源矿产、化工原料、建材原料及特种非金属等九类矿产资源,其中主要有色金属探明铜2304万吨、铝矿97214万吨、铅2056万吨、锌7210万吨、 镍82万吨、钴76405吨、钨矿412万吨、锡476万吨、钼253万吨、锑422万吨、汞24725吨,贵金属:金2025吨、银77766吨及大量稀有稀土金属等;二是在已探明的主要有色矿产储量中,有一半以上储量集中在大中型矿产资源地,且生产建设利用率较高,一般达到50-75%左右;三是探明的钨、锑、锡、汞、稀有稀土矿等资源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四是有色地质找矿投入产出效果显著,初步统计前五十年投入地质勘探费与探获主要48种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相比为1:635,可见成果丰硕、效益显佳。
3.确保大批老矿山的持续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如云南个旧锡矿、东川、易门铜矿;江西西华、大吉、盘古、岿美钨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锡矿山锑矿、香花岭、宝山多金属矿;广东凡口铅锌矿、阳春石录铜矿;广西大厂锡矿;贵卅万山汞矿;辽宁青城子铅锌矿;吉林夹皮沟金矿、天宝山铅锌矿等,使上百个主要老生产矿山焕发了青春。
4.提供可利用信息资源,新建一大批有色金属矿山。初步统计新建成大中型矿山有209个,其中铜矿24个、铝矿13个、铅锌矿55个、钨矿36个、锡矿17个、钼矿8个、锑矿13个、汞矿8个、金银矿28个,稀有矿7个。如:云南大姚、牟定铜矿,江西德兴富家坞、银山铜矿,内蒙霍各气铜矿,黑龙江乌奴克吐山铜矿,广西平果铝土矿,河南支建、贾家洼铝土矿,甘肃厂坝、李家沟铅锌矿,陕西铅洞山铅锌矿,内蒙甲乌垃、查干铅锌银矿,湖南川口钨矿,云南曼家寨、都龙锡矿,辽宁下兰家沟钼矿,吉林红旗岭镍矿,江西葛源、宜春钽铌矿,内蒙白云鄂博西铌稀土矿,黑龙江团结沟金矿等均为大型矿产资源生产基地。
由于矿产资源持续增加,矿山生产规摸逐渐扩大,保证了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逐年大幅增产。由有色资源生产基地而形成的中小城镇达三十多个,如:云南个旧、东川市,河北寿王坟,辽宁八家子,吉林红旗岭、夹皮沟镇等。
5.地质科学研究取得明显成果。在地质找矿、物化探、探矿、遥感、计算机等方面,研究出一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科研基础地位和超前作用。
6.积极开展国际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合作项目。改革开放后,不仅引进先进技术,开展国内十余处中外合作地质找矿工作,还积极派员到12个国家进行合作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工作,获得海外探矿权24处,2007年度完成海外技术服务项目1.2亿元。
7.有色地勘单位产业经济形成,实力大幅增长。地勘单位逐步形成地质勘查、工勘岩土、矿业开发、制造制品和商贸服务五大产业经济格局。兴办600余个地勘企业,2007年度多种经营收入58.28亿元,各种资产、资金快速增加,技术竞争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三、主要经验总结
1.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重大战略决策,结合有色地质工作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针政策和措施,明确指导思想及方向目标等,并认真组织实施,这是取得最佳成效的根本保证。
2.坚持不断深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确定发展产业经济,走企业化道路,使地勘单位在队伍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机制等方面发生根本的转变。由单纯靠国家拨款,吃“大锅饭”的封闭型计划经济向多资金渠道,讲求效益、服务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在竞争中茁壮成长。
3.有最佳的管理体制和好的领导团队。按工作需要地质部门实行三级管理体系,每级配有素质好、能力强、团结合作、与时俱进,能率领广大职工奋勇战斗的领导团队和经营集体。
4.有一支坚强的具有优良传统的有色地质队伍。坚持以“艰苦创业、献身地质、严谨求实、拼搏进取”精神为座右铭,培养造就思想政治好、业务技术高、工作作风硬的地质勘查队伍。
回顾总结有色地质事业六十年,是伴随着伟大的祖国前进发展的六十年,是取得丰硕地质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六十年,是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六十年。辉煌成绩代表过去,经验教训铭记心间,改革开放继续前进,而今迈步再谱新篇。
-----------
作者简介:1.綦开明,1942年出生,退休干部,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地质总局副局长;
2.李树义,1935年出生,退休干部,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地质总局处长。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