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业的回顾与前瞻

2009年08月17日 13:53 22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事件篇   作者:

  从1949年10月1日到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期间,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国民经济从有计划按比例的计划经济时代转向改革开放、尊重科学和自主创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脉搏,我国有色金属矿业的发展也从以技术经济为主要内涵的多快好省、又快又好过渡到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就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建国6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矿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简要地分为两个大阶段。
  一、前30年全面恢复、奠定基础、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阶段。
  1.全面恢复始于东北日伪统治时留下的夹皮沟、石咀子、华铜、扬家杖子等12个残破矿山,建国后华东、中南、西南也恢复了铜官山、赣南钨矿、水口山、钖矿山和云钖等重要矿山。那时钨矿的生产是以民窿开采为主,就是云钖井下开采也还处于人背肩扛和马拉车运输状态,生产技术水平很低。
  2.奠定基础则于“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有色金属矿业也是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发展前进的。几个重要决策和举措概括如下:
  重工业部提出“矿山为基础、地质是先行”,“保生产、保建设”
  的方针;推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施工、采选生产的矿业开发程序;学习制定有关地质勘探和矿业开发的技术规范规程;明确储量计算工业指标的内涵和要求,以及三级矿量与地质储量的关系等等,从而提高了矿业的技术经济水平。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基建工程中,就有白银厂铜矿、扬家杖子钼矿、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三个钨矿和云钖、东川、会泽等矿山,为此,开展了地质勘查和矿山设计等工作,是当时的苏联科技水平。
  虽然大跃进年代的“超高速、高指标”,使多数有色金属矿山元气大伤;1960年苏联当局撤走在华专家,有色金属矿业的建设受到很大影响,但也激发了广大有色战线职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
  1961年1月,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纠正“大跃进”的失误。在有色金属矿业方面实行“矿山为首、采掘并举、掘进先行、贫富兼采”的矿山生产建设方针,并提出提高采矿回采率、降低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提高选矿和冶炼回收率、搞好资源综合回收率的“四率一综”方针。此外,在引进和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快矿山建设的决策下,像凤凰山铜矿、德兴铜矿等工程还采用了现代化采、选设备和先进工艺,大大提高了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
  虽然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有色金属矿业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但绝大多数矿山还是维持了生产,有的矿山设计和建设,如凤凰山铜矿、金川镍矿(二矿区)等工程也在继续。
  二、后30年改革开放海纳百川、自主创新、全面振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搞清楚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思想解放了,改革开放的路子宽了、活了,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1983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根据国内资源条件,有色金属工业确立“优先发展铝、积极发展铅锌、有条件的发展铜和有选择的发展有出口优势的钖和其他短线产品”的方针,并坚持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从而为有色金属矿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在“保生产、保建设”和“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技术方针”的指引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普查、择优详查、对口勘探”的找勘程序,推行以“地质理论为指导、成矿环境为基础、整体勘查为手段、优质矿床为目的”的找矿勘探工作,相继勘查了陕西西成矿带的铅锌矿、湖南康家湾隐伏铅锌矿、广西大厂钖锑多金属矿、辽宁下兰家沟斑岩型铜矿等,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这一时期,有色金属矿业在科学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金川、攀枝花、包头三大综合利用基地广泛开展科研工作,其中,金川超基性岩中的硫化铜镍矿石的综合利用和回收稀贵金属的研究成果显著。在采选生产技术上也实现了露天矿的陡帮开采,坑内矿的斜坡道无轨运输,各种高效胶结充填和VCR采矿法,以及选矿厂的大型圆锥破碎、大型浮选槽、自磨磨矿等工艺和设备的应用和研制等。这些成果对国内有色金属矿山的生产技术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为了与国际接轨,这时期还引进了欧美矿业工程中通行的可引性研究业务,并参照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制定了固体矿产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及其划分条件和对各级矿产资源勘查要求等文件。
  由于有色矿山连续多年实施重产量而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致使全国有色金属生产矿山的保有储量锐减,到2010年有46%的主要有色金属矿山将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到2020年将仅有20%的矿山能维持生产。这就产生了有色金属矿业的资源危机与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按照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国家采取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同时注重保护环境,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既要在“全球经济”形势下,以买矿和境外开矿的办法解决资源危机问题,又要多元化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延长矿山寿命。“循环经济”大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开采利用尾矿﹑坑内贫矿﹑堆场废石等,就是在近几年研发的,也是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真理﹑正确和创新。进入科学发展时代的有色金属矿业也要与时俱进,至少目前阶段应该做到:
  1.继续执行并深化“循环经济”﹙节流﹚之路,实现节能减排、复垦田林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山,延长矿山寿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后,能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实行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对其有观赏和科研价值的矿业遗迹开发为矿山公园,那就更有人文意义了。
  2.按照发展是第一要义,有色金属矿业要开辟开源之路。其办法是:扩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加强国内的找矿勘探工作,增加投入,在有利成矿区带找勘大型矿床;在已探获储量的大型有色金属矿床的基础上加快新型矿山的建设;打破行业界限,矿业集团公司可以根据矿产资源的自然条件,按市场需求,全面开发所属矿山所蕴藏的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3.继续推行高校、科研院所和矿业企业相结合的矿业开发机制,加强矿业的科研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作者简介:郑之英,1926年出生,离休干部,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矿产地质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