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矿业分析及2012年前景展望

2012年01月31日 14:55 46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严重、美国经济低迷、新兴国家通胀压力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发展仍保持快速增长,GDP增长9.1%,但外需不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球矿业呈下行趋势,需求有所减缓,资本市场出现困难,资源价格剧烈振荡。
  上述结论来自今年1月5日,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在北京主办的2011年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及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矿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家华,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先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或代表,以及五矿矿业控股有限公司、中铝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的相关企业代表齐聚一堂,阐述了2011年矿业行业整体运行情况,研究分析了2012年矿产品市场供需前景,部分专家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真知灼见。会议由陈先达主持。

有色金属

  回升向好,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逆差继续扩大,价格总体走低。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处长段绍甫表示,2011年,国内有色金属工业一路回升向好。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3141.6万吨,同比上涨9.28%。另外,规模以上企业6种矿产品产量达到734万吨,同比增长16.48%。企业效益大幅增长,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4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2%。
  去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逆差继续扩大,国内矿产品的供应增加以及受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铜铅锌等矿产品进口数量有所下降,而在氧化铝和镍铁产能快速扩张的带动下,铝土矿、镍矿的进口大幅增加。受西方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今年,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并总体呈逐步走低态势。
  总体趋势分析:全球经济增速缓慢,国内抑制通胀政策等因素都会对有色金属的总体需求产生一定影响。但矿产品供需形势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同时,冶炼产能增长也使得对矿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铜铅锌铝等原料的需求总体上还将保持增长。机构对铜金属的兴趣依旧不减,铜价仍将保持高位震荡态势,而铝铅锌价格将继续在成本线附近波动,且振荡幅度相对小于铜价波动范围。预计铜铝铅锌全年均价将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低。
  点评: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目前“手中有粮,心中也慌”。不同品种的供需形势及价格的跌宕,使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之路变得“雾霭沉沉”,所以,政策层面需要有所动作,从开采的整体环境方面做好服务,促进各品种供需合理,努力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黄金

  价格狂飙,产量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提高,后备储量不足,总体行情向好。
  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张永涛表示,2011年以来,在黄金价格持续走高的带动下,我国黄金行业企业经济效益有大幅增长,黄金产量增速放缓,但均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1月~11月,全国累计生产黄金323.362吨。预计2011年黄金产量将超过355吨~360吨左右。
  随着大型黄金企业对黄金资源勘探力度的加强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大型黄金企业的资源占有量大幅度增加,行业产业集中度随之提高。1月~11月,国内十大黄金集团累计完成黄金成品金产量和矿产金产量分别为168.511吨和131.450吨,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前11个月,全国黄金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42.775亿元,实现利润298.336亿元,同比增长35.71%,约有1/3的利润来自铜铅锌等有色产业。
  2011年初,金价为1400美元/盎司左右,9月初,国际金价曾一度突破1900美元/盎司,之后金价开始大幅波动。至年底,金价在1600美元/盎司左右波动。
  勘查开发方面后备储量不足。矿山开发集约化程度低,重复建设严重,产权分散,仍需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国内企业与国际矿业巨头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型矿山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金价上涨炒热矿山开采,矿业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交易价格偏高。
  点评: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时代,全球经济动荡,黄金的“品格”注定成为财富保值的首选。民间对黄金的重视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快速增长的需求不断为黄金提供上升动力,掀起全球范围内的黄金热,黄金产业上下游均出现空前繁荣。“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黄金行业更应清醒理智,需扩容“内含”以提高国内整体行业的竞争力,加强“外延”以立足全球,互通有无。

钨矿

  行业总体呈增长态势,价格继续保持高位震荡。
  中国钨业协会秘书长刘良先表示,2011年,我国钨产品产量、市场需求、进出口贸易量均保持增长态势,国际国内钨市场价格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世界金属统计》,2010年,全球生产钨矿58792吨(钨金属,中国产量作了修正),其中,中国51250吨,占全球总量的87.17%。2011年,钨矿开采总量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全国涉及钨矿开采的18个省区中,主采钨矿涉及15个省区,主采钨矿企业132家,综合回收钨矿企业58家。
  通过资源整合,钨矿资源开发呈现资本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态势,开采总量平稳。黑钨精矿与白钨精矿产量比重发生变化,由7∶3变为6∶4。
  全国主要钨冶炼加工企业上半年钨冶炼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去年三季度增速有所放缓,预计全年钨冶炼加工产品产量同比将有所增长。钨品进出口贸易量增长,累计出口额14.17亿美元,同比增长92.32%,创历史新高。进口钨精矿大幅增长,前11个月,进口钨品5049.05吨(金属量,含钨精矿),同比增长21.38%。
  2011年,钨矿冶炼企业效益增速高于硬质合金企业,预计全行业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国内钨市场价格保持高位震荡,年平均价格预计将突破13.5万元/吨,创历史新高。
  总体趋势预测:2012年,国内钨市场价格高位震荡,表现出较强的抗跌能力,国际钨品价格随着国内钨品价格上涨而上涨。我国钨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正在增强。同时,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拉动钨市场需求的增长。行业总体机遇良好,预期钨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
  点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也是钨行业面临的难题,行政监管手段与财税政策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也许,在钨行业努力完成自我蜕变的节点,政策的倾斜可以为外部环境提供一点良性助力。

 煤炭

  总体势趋向好,需求仍将适度增加,但增速放缓。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经济运行部研究处处长、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在会上表示,2011年,煤炭经济运行总体势趋向好,煤炭消费增加,煤炭产量、运量增长较快,净进口增加,供应总量充足。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并呈扩大的态势。
  近期,煤炭市场需求放缓,供应继续增长,国际煤价下滑,煤炭进口大量增加,沿海电厂、港口的煤炭库存不断上升,国内市场价格持续回落,煤炭市场供求整体趋于缓和。但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加,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能源结构调整更加迫切,煤炭消费将受到抑制。
  从煤炭需求方面看,今年,电煤需求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测全年电力行业煤炭需求将增长8%左右,钢铁行业煤炭需求增长6%左右,建材行业煤炭需求增长6%左右,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长6.7%左右;从煤炭供应方面看,2012年,煤炭产能将继续释放,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仍将是主要煤炭增产省区。煤炭运力增加还比较困难,运力增加与煤炭产量增长区域分布不匹配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煤炭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甚至可能会稍高于去年。
  总体趋势预测:2012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煤炭需求仍将适度增加,但增速放缓。全国煤炭产能将继续增长,煤炭进口仍将保持高位,煤炭供应能力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全年煤炭供求整体将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略有宽松、结构性过剩与区域阶段性偏紧并存的态势,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点评:受国家发电用煤价格调控政策的制约,煤价上涨将“路行不畅”。2012年,预计钢铁、有色金属工业需求继续低迷。进口动力煤价格下行,电厂对动力煤需求力度放缓。煤炭供需总量均有所增长,但煤炭供给增速大于煤炭需求增速,应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适当控制煤炭产能的扩张,“知止不殆”方可确保经济的总体安全。

石化

  国际油价总体上涨,下游炼油和化工板块成本上升,国内油气市场需求强劲。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赵志平表示,2011年,石油与化学工业全行业共投资1.23万亿,占全国年投资总量的10.69%,总产值达10.24万亿,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3%。
  去年,国内油气市场需求强劲,天然气与成品油供需较快增长,柴油供应吃紧。前11个月,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达4.28亿吨,同比增长4.6%,进口依存度56.39%;原油表观消费量4.15亿吨,进口依存度55.0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179.4亿立方米,增幅20.7%;成品油(汽、煤、柴油合计)表观消费量2.39亿吨,同比增长8.1%。2011年末,我国原油一次性加工能力为5.9亿吨,同比增长6.9%,与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长大致同步。
  总体分析预测:2012年,石化行业经济总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较去年有所减缓,行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约为20%~25%,总产值将达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