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式焦虑”

2011年12月27日 8:59 30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焦虑2:自身产能不足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会代表尤其是企业界代表有一个共识:10万辆的年产能是一道坎。只有迈过这道坎,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尴尬的地方,就是成本。”一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李骏说,目前无论是新能源整车还是总成的工艺技术,我国企业都不具备10万辆级的批量生产能力,这意味着成本降不下来,产品就难以普及。他认为,这应是“十二五”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通过研究发现,国外车企通常都是按10万辆规模设计生产,但我国自主品牌的传统轿车平均每车型每年产量才2.8万辆,更别说新能源汽车的10万辆年产能了,“永远凑不齐!”他建议车企适当联合。
  不过也有代表表示,“十二五”中国新能源车能不能成气侯,根子上还是在于企业。但企业下不下决心投钱,就要取决于政府部门和外部环境了。
  记者还记得,此前去某自主车企采访时,对方负责人表示自身具备年万台以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然而整个社会配套设施缺乏,软硬件环境都不具备,因此车企在此方面持保守观望态度。
  与我国现状形成对比的是,据确切消息,聆风和沃蓝达明年的产销目标定在了10万辆,而丰田在2014年或2015年将在天津建立10万辆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焦虑3:“十城千辆”是否延续
  不可否认,“十城千辆”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正如示范城市代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所言,“示范工作非常必要。”
  他说:“新能源电动车是全新的技术领域,和传统的汽车是颠覆性的或者是革命性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示范来暴露问题,来提升我们的技术。除此外,我们在示范运行过程当中也探索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模式。”
  不过,当初四部委制定启动“十城千辆”工作时,以3年为期,也就是说到明年试点工作行将结束。
  对此,王传福希望“十城千辆”能够延续下去,“推出一款新手机,三五个月就够了。开发一个新车型,至少需要3到5年。我们希望试点周期是6到8年,否则产品一开发出来,政策就结束了。”
  上汽公司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干频也认为,“十城千辆”3年时间太短,当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产品,剩下真正参与示范运行的时间就非常少了。另外,目前我国能够支持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的只有“十城千辆”(私人用户购买混合动力汽车3000元人民币的补助不足以支撑),混合动力虽在欧美是成熟技术,但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需要在后续的“十城千辆”工作中不断完善。

[1] [2]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