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报》诞生记
2009年08月10日 17:44 279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事件篇 作者: 马家騄
今年6月,我路过西直门,出于怀旧,想找找最早的《中国有色金属报》诞生地——在西章胡同一栋旧的红砖楼里靠大门东南角像传达室的房间,大约只有13~14平方米。这就是25年前《中国有色金属报》初创时期的办公室。
1984年中国有色总公司成立。董事长邱纯甫曾多次和政研室副主任刘兴利说起要办一张报纸,宣传有色金属,交流经验,传递信息,为振兴发展有色金属工业服务。
当时我在包头钢铁公司经济研究所任副所长。借调至北京《当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编辑部,从事《当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编辑工作。因为过去在冶金报工作过,兴利同志推荐我来筹建有色报社的工作。
1984年8月我奉调来京,人事部同时调来原新华社驻古巴首席记者许天鸣和我共同筹办。就在这间小屋里,我们拟定了办报方案,定员30人,先出一刊。1985年7月1日正式出版。报名先定为《有色报》。后觉得不妥,有色作为简称,业内人士是知道的,但社会上并不清楚。还是叫《中国有色金属报》为好。前面冠以“中国”二字,以示这是一张全国性的行业报。
总公司委派茅林、吴建常主管报社工作,他们明确指示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效、高质量的办报队伍,办成一张以信息为主,包括人才、经济、市场、国际、装备、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报纸。
办好报,决定性的是要有一支精干的记者编辑队伍,当时,各行各业都在办报,采编人员十分缺乏。各大学很少有新闻系,毕业生更是寥若晨星,到哪里去找人?我们决定开辟新路。经人事部批准,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刊登招聘启事,择优录取,从社会上招聘人才。
这时现任副社长刘治平已调来报社。又从矿冶院借来邸明明、李萍梅,小屋里已坐满了。来报名的人不少,考题是我和许天鸣拟就的,在新街口借了几间屋子,400多人前来应试,取了前30名面试。我们对学历要求大专以上水平,也不要开单位介绍信,待面试录取后再和原单位商调。这样网开一面,可以网罗更多人材。
机关内也有些人递条子。我和原副董事长主管人事的林泽生商量后决定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所有条子一律扔进了废纸篓。经过面试挑选了11名,现任副总编张洪滨考分排名也较靠前,面试合格后进入报社。我事后才知道他父亲是有色老前辈。这11名同志绝大多数已成为报社骨干,有的已进了报社领导班子。此外我们还从《健康报》调了赵守安等办过报的同志过来。
新同志不熟悉有色也不是搞新闻出身的,怎么办?我们采取了学中干,干中学的办法。派一些同志在冶金报实习,并组织新来的同志去基层采访调研。我这个半拉子有色人也给大家讲了启蒙课“有色金属工业的现状和历史”。
报纸的编排设计是专门业务,当时没有电脑照排,其他报社都有专人从事组版。我们要求各版编辑都要掌握组版技巧。组版要清点字数,查版面,拼版面,还要寻找合适的图片,使版面大方漂亮。许多编辑都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研究版面,最后人人都学会了这一手。
记者网建立也颇费心思,我们请冶金报把有色行业的记者都留下来。这是初期记者队伍的骨干,如郑锦梅、李友斌、屈丰泰、于克家、原寅平、王世新、郭巨忠等。又通过总公司下文要求各大有色企业建立记者站。经过努力,建成一支五六十人的记者队伍,并发展了大批通讯员。
创业维艰还体现在资金上。总公司给了我们5万元开办费,一套照相器材就花了十之八九。起先我们拟租侨办的几间房子,因故去不了,买的10张办公桌还被人家给扣留了,是刘治平再三交涉要了回来。报社居无定所,先后在三建、月坛公园打游击,直到1990年迁入总公司大楼才安定下来。1985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报》试刊第二期终于在千呼万唤声中面世了,报名《中国有色金属报》是邱纯甫同志请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题写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应约题写了“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工业”苍劲有力的10个大字。头版头条是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听取原有色总公司总经理费子文的汇报后,肯定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两条好经验:一是与地方联合办矿办厂,二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第二版是介绍基建部分实行招标承包制的经验。三版是表彰有色尖兵采矿功臣和有色市场信息。第四版“五光十色”有杂文、诗歌、服务窗与广告。在四版上还刊登了征婚启事,这也是开媒介先河之举。
现在看来,内容还是较为丰富的,只是印刷差了些。原先我们委托一家小印刷厂用平板机印报,不太像新闻报纸,创刊后改由铁道报印刷厂代印。
为了扩大有色的影响,编辑们将每期报纸的重要内容节删成简短新闻送往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此,经常可在电视和电台新闻联播中听到《中国有色金属报》的声音。这对宣传中国有色工业,扩大《中国有色金属报》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初创的报纸也曾出些差错,我记得有一期是“庆祝新疆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误为“三十五周年”。副董事长林泽生把我找去批评了一顿。我检讨自己审大样时疏忽了,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
25年过去了。目前报纸在历届领导人和采编人员的努力下,随着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有色金属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传媒工具。刊期从周一演变到周二、周三,专业内容、市场信息、形势分析研讨……大大扩充,报社体制也逐步转向市场经营。还办了有色网,从网上进一步提供了大量信息。
翻开略为泛黄的创刊期间的《中国有色金属报》,不禁感慨万千, 这是凝聚了《中国有色金属报》人,也是凝聚了千百万有色人的心血呀!有色金属工业终于有了一张自己的报纸。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