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资本平台难产 民间钱遇上“玻璃门”

2011年11月19日 20:45 37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我觉得民间资本申请探矿权和采矿权总是难以获批,请问国土资源部对民间资本投资矿业持什么态度?”在11月初天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一个分会场,一位民间矿业投资者直接向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几位官员发难。
  在近两年中国矿业市场上,一方面是国土资源部不断整合矿业权以“减权增产”,使得全国登记在册的探矿权和采矿权逐年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矿权数量一同减少的,是此前大批进入该市场的民间投资者。
   在国土部官员眼中,这是市场化的自然结果——高风险高投入的矿业市场并没有太多空间留给目前实力偏弱、技能不达标的民间资本。但在一些民间投资者看来,这自然又是一场“国进民退”的非市场化演进。
  不过,还有第三种看法,对于矿业市场这个错综复杂、技术含量极高的领域而言,大批等候于门外的资金尚缺乏一个成熟的矿业资本市场——矿业板作为平台。

  矿业板雏形难产
  位于北京和天津的两家矿业权交易所正在尝试搭建上述市场,他们在做的第一步是从单一的地勘基金开始。
  天津矿业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李纪透露,目前天津矿交所已与蒙古国矿产资源局、中铝矿业等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或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合作的内容便包括通过天津矿交所为这些资源所有方提供融资服务,天津矿交所希望通过地勘基金的形式来运作。“基本制度设计已经完成。”李纪称,基金的预设规模为5亿以下,投资周期定在7年左右。天津矿交所希望从地勘普查或详查两个阶段介入一些地勘项目,“在地勘普查前期,找到资源的可能性约在50%左右,这样的风险已经可以接受”。
  但目前这个基金依旧处于酝酿阶段,李纪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好点的项目,第一笔生意一定要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据了解,对于接受基金投资的项目,天津矿交所能做到每个季度做一次信息披露,通过定期信息披露的模式来监督资金的使用,并获取足够的项目进展信息。
  不过寻找“一个好点的而且还有投资机会的项目”谈何容易?与天津矿业交易所一样,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同样也在尝试着商业地勘基金的突围,但今年年初他们定下的一个面向东南亚某地勘项目募资计划最后被否。
  矿业板在海外已有成功先例,大概思路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引入,将所需的庞大地勘资金分散到每个投资者头上。此外,通过引入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第三方监督机构来弥补投资者技术知识的缺乏和减少市场欺诈。而在矿业板交易活跃的是数以千计的矿业投资基金。“北矿所也同样在探索地勘基金的设立与运作。”北京矿交所一位员工这样告诉本报,但现在做地勘基金,难点还是在风险控制上。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主任干飞对本报表示,出于对投资风险的规避,现在运作中和已成立的一些矿业基金,一般都选择在地质资料精度高于1:50000的情况下进入,其实这已经很难被称为简单的风险勘查投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的矿企多数选择自己单干,对矿权资产100%控制,是国内多数矿业企业的选择,而在国外,一个大股东控制30%的股份就已经算多的了。”干飞说。“现在是大企业不愿意放权,而所谓的民间资本投机性极强,而对风险控制等几乎没有概念。”干飞表示,就风险控制而言,简单的信息披露对于矿业这个特殊的市场也远远不够,国外风险控制甚至已经深入到行业分工中,而在国内,一些勘探项目往往由一个地勘单位全部承包完事。
  干飞判断,事情远非一个矿业版市场的成立便可以解决,问题出在技术方与市场的结合上。

  退潮的民间资本
  矿业投资的核心资源便是矿业权。依照目前中国的法律规定,矿业权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两种。拥有了一项矿业权,就意味着拥有了某一地域内矿产资源的勘探或者开采权利。
  民间资本曾在矿业权市场有过疯狂生长的阶段。2003年开始,大批的资本涌入矿业权市场,民间兴起一股“探矿热”,并在2007年左右达到高峰。根据国土资源部官员的说法,在最高峰时期,中国的各类矿业权证数量一度高达28万个,但圈而不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等乱象始终与之相伴。
  2009年下半年,新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曾经组织过一次全疆范围内的地质勘查项目大检查,检查的结果发现,6000多个尚在有效期内的探矿权,投资额度为0的便达到了2600多个。“圈而不探、以采代探、越界勘查”等现象泛滥。“连做房地产的,从事物流、娱乐业的都在介入探矿行当。拿到证(探矿证)就能卖钱。”熟悉探矿权交易的人士透露。
  这样的乱象必然招致严控,近两年国土资源部便不断加大对矿业权整合的力度,加强对探矿和采矿权的管理,取得的结果是全国登记在册的探矿权和采矿权逐年减少,而矿业投资额却稳步上升。“全国矿业权市场呈现两减两增一稳的势头。”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司司长刘连合称,今年前三季度新出让的探矿权证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11%,采矿权发放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7%。但另一方面,勘探投资同比增长却达33%,开采设计规模同比增长了5%。
  创下历史高峰的28万个矿权在整合中急剧减少。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采矿权登记为12600个,探矿权登记为34000个。
  但在这一矿权急剧减少的过程中,首先退潮的毫无疑问是各项实力偏弱的民间资本。“除少数几种特定矿种外,国土资源部对民间资本没有任何限制。”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非金属处处长金愉中表示,不过他随即承认,由于存在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劣势,现有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在矿业权市场上有所斩获。
  在全球经济形势前景尚不明朗的2011年,矿产行业却成为投资增长的明星。仅在中国国内,前三季度矿业领域的投资达到了2.60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固定资产24.9%的投资增长速度。在这一进程中,民间资本扮演的是微不足道的角色。

  隐性的门槛
  对于民间资本而言,大规模进入矿业领域的最大障碍或许并非政策,而是矿业领域自身的一些行业特点。
  如果对矿业权市场进行细分的话,一般可分为地勘和开采两个阶段。通过考察地貌,成矿理论分析,不断地打孔勘探以寻找矿脉,并确定资源储量,到最后进入生产阶段,需要漫长的时间。“仅在地勘阶段,便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每个时期一般要三年左右。”李纪称。
  假如从地勘阶段直接介入的话,投资者面临的将是一个漫长的投资周期。“8年,这算是最快的速度。”干飞介绍称。
  或许正是如此,多数民间投资一般是直接买入一些已进入开采阶段的小矿。“到这个阶段,资产的议价空间已经非常小。”干飞称,相比于资金和信息知识都高出许多的大型国有矿企,民间资本竞争力并不强。
  除了周期漫长之外,地勘行业还有“三高”——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据国土资源部人士介绍,一个中等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所需投资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而且找到矿的几率很低。“100个勘探靶区,可能只有不到5个能找到有开采价值的资源。”国土资源部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表示。
  除此之外,对于在中国投资地勘行业的资本来说,还存在有另一个巨大的风险——地质资料真实性。在当前中国的地勘领域,地质信息可靠性不高,普查阶段可靠性在10%左右,更甚者编造虚假地质信息,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的民间投资者几乎没有辨别的能力。“没有谁拦着民间资本不让他们投资。”干飞认为,但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民间资本如果硬要以直接控制矿权的方式进入矿业地勘领域,大部分面临的命运就是亏本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