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资源报告:供应能力增强 资源潜力巨大

2011年11月06日 18:48 17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强化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信息支撑。加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明显增长,国内矿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重要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中国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报告》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更新大批基础地质图件,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磁调查分别覆盖陆域面积的23%和39%。通过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新发现了大批矿产地,铁、铜、钾盐等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逐步形成藏中千万吨级铜矿、新疆罗布泊亿吨级钾盐矿和阿吾拉勒十亿吨级铁矿等一批新的资源接续基地。开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等专项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煤、铀、铁、铜、铝、铅、锌、钨、锑、稀土、金、钾、磷等13类重要矿产的潜力评价。我国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率平均为36%,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中国石油地质探明率为26%,勘探处于中期阶段;天然气探明率为15%,勘探处于早期阶段。
  中国优势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措施
  有记者问到我国优势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的开发政策。
  有关负责人解释说,稀土、钨、锑是我国优势矿产,目前我们实行有计划地开采。这几年国土资源部在优势资源保护性开采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从2009年起暂停对稀土颁发新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许可证,并发布了保护性特定矿种的开采办法,实行开采统一规划、总量控制和综合利用的政策。2010年开展稀土整治专项行动,整顿勘查开采秩序,建立稀土联动机制,在南方五省15个市中重稀土联动的基础上,今年又对内蒙古白云鄂博,山东济宁以及四川开采重稀土的三省三市实行联动机制,目的就是要持续打击稀土开发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稀土资源开发监督管理,探索建立稀土储备制度,进而探索建立稀土交易中心。我们已经建立了几项制度,包括明确勘查开采准入条件,采矿权标识制度以及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制度、采矿权联盟等等。他还告诉记者,这几年连续对钨、锑、稀土下达开采总量指标,今年下达的稀土开采总量指标是9.3万吨,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还没有超指标开采的行为,总量控制执行总体向好。
  矿产资源整合已产生很好的效益
  有记者问,经过这些年的整顿和整合工作,我国矿业开发秩序怎么样?
  有关负责人回答说,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28号文件,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矿产资源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2009年,国土资源部、发改委等12个部委联合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专项行动。目前来看,成效明显,全国的矿业权数量减少了2.6万个,比过去减少了44%。参与整合的1528个矿区基本完成了整合任务,参与整合的矿业权由8809个减少到3885个。通过整合,我国矿业开发结构得到了调整,资源合理利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收到明显成效。下一步,专项行动将告一段落,整合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通过全面实施矿业权制度方案,从源头上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
  矿业监管着力建设长效机制
  有记者对矿产开发监管情况很关注。
  有关负责人从建立长效机制角度,对中国矿业开发监管情况作了介绍:目前我国矿业监管主要分两大块,一个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包括打击无证勘查开采活动,监督矿业权人履行应有的义务(包括环境保护、治理和依法缴纳税费);另一个就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国土资源部从矿山开发方案开始着手进行管理,通过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登记统计、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等管理工作,进一步摸清矿产资源储量家底,实行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开发整合,加强保护性矿种开采管理,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管理监督水平。不断规范矿业权管理,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出让、转让制度,推进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管理工作,强化准入制度,建立退出机制,严格转让和变更管理,逐步规范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工作。同时用经济手段激励综合开发利用做得好的企业。
  矿山环境治理有效缓解了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有记者对中国矿山环境治理表示关切。
  有关负责人说,由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国土资源部目前已经建立了绿色矿山标准体系,鼓励矿山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矿区和谐等社会责任。遴选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37家。31个省(区、市)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矿山企业全面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和责任。颁布实施《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国家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治理恢复矿山土地面积约49.6万公顷,治理矿山地质灾害5195处,治理已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2527处,有效地缓解了矿山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责任编辑:yu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