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价格三季度暴跌 全行业迎计提风潮

2011年10月28日 13:21 453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8月以来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跳水致使相关企业在三季报中不得不大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一方面是出于谨慎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却可能成为增厚未来业绩的源泉,但归根结底,有色金属行业的表现还要看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
  自8月份以来,受欧美债务危机,以及对全球经济衰退忧虑的影响,大宗商品市场表现与上半年相比大相径庭,有色金属价格纷纷大幅跳水。截至目前,包括沪铜、铝等在内的产品均出现了20%不等的跌幅。受此影响,多家有色上市公司都对高价位存货进行的计提跌价准备的操作,已披露三季报的32家有色金属企业前三季度累计资产减值损失达13.52亿元。
  在这些计提资产减值的企业中,有一些是因为在上半年有色金属上涨的行情中过于乐观地判断了后期走势,致使囤积了过多的存货;另外一些则可能是借着大宗商品下跌的趋势,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来做低三季度业绩,以便日后价格反弹时可冲回,以增厚未来的业绩。
  在上半年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上涨时,一些企业保持较高的存货水平,西部矿业 ( 601168 ) 就是其中之一,公司6月末存货余额仍高达26.14亿元,同比增幅也达到81%。存货大幅增加与西部矿业今年以来在贸易业务上表现出的激进风格不无关系。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仅贸易业务实现的收入就达到了59.9亿元,同比增长29.5%,已经远远超过有色金属采选冶炼36.7亿元的同期收入。与此同时,公司上半年完成的矿产产品的产量均多在年初计划的50%以下。为此,其不得不相应地下调了全年的计划产量。然而,三季度有色金属价格纷纷跳水,使得公司不得不对上述存货计提跌价损失,三季度该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达到了2.69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050%,而上半年对应的则出现了584万元的增值收益。
  除此以外,其他一些企业的计提不免让人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一幕,当时大批企业在四季度纷纷通过“操作”存货跌价准备,而在2011年的三季报中,这一幕又重演了。
  精诚铜业 ( 002171 ) 在其三季度预报中表示,因2011年9月中下旬铜价急剧下跌,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产品销售价格也随之下滑,造成公司周转用存货跌价,公司三季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较大。最终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盈利3128万元,同比下滑46.12%,其中第三季度亏损1960万元。公司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正是计提了较大的存货跌价准备,报告期内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2倍。
  宏达股份 ( 600331 ) 则称,为真实反映公司截至2011年9月30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公司对2011年1-9月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内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4.3亿元,主要为应收款项坏账损失5207万元,存货跌价损失3.77亿元。公司称,计提减值准备增加公司1-9月亏损额3.73亿元,最终造成宏达股份第三季度亏损2.71亿元,1-9月份仅盈利8915万元。
  罗平锌电 ( 002114 ) 也表示,经过对公司存货情况进行仔细核查和认真分析,对2011年9月30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内存货资产计提减值准备1.08亿元,其中7-9月存货就计提了9146万元的跌价准备,该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使得公司2011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减少9182万元,造成公司1-9月累计亏损1.7亿元。
  恒邦股份 ( 002237 ) 则在三季报中计提存货减值准备1.41亿元,侵蚀了公司1-9月份公司净利润1.0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宏达股份和罗平锌电的前三季资产减值损失与营业总收入之比远远高于同行公司的1.06:100,分别高达13.63:100和13.18:100。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而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也应当反映在利润表中,避免利润虚增。由于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上市公司的大量计提一方面是出于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另一方面则可能成为调节业绩的筹码,2008年年底大宗商品价格反弹造成相关公司此前大幅计提的跌价准备回冲,这部分跌价准备在当时成为了前述公司的业绩蓄水池。
  实际上,这两天的市场走势也印证了这种判断。以沪铜走势为例,第三季度间,沪铜价格已经从8月1日的最高点72,930元/吨,快速跌至9月30日的55,000元/吨,短短两个月间跌幅达到24.59%。而最近的三个交易日,沪铜连续上涨,从51,000元/吨的低点反弹至57,000元/吨。而精诚铜业、宏达股份等在三季度做足计提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也连续两日上涨。
  不过,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说有色金属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就会受益于现在的资产减值计提,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力度如何还有待观察,如果在短暂企稳后继续走低,则这部分计提难以冲回到公司业绩中,也就难以改善有色金属行业未来的业绩表现。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