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投资警惕技术陷阱

2011年09月23日 9:36 15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对股民来说,技术型企业的投资风险偏大,技术壁垒能否突破,技术能否转化为商用都存在变数,须慎之又慎。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面临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等问题,成为制约新材料产业升级的瓶颈。
  而《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布,则有望打开全新的产业局面。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投资六大新材料、十项重大工程,预计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新材料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支撑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如是说。

  产业:借机实现升级转型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编制一年有余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近日在“千呼万唤”中“始出来”。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介绍,“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将打造1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的综合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另据记者了解,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亦将有所提高。权威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间,关键新材料的自给率将提高到70%。”高云虎表示将加大新材料的研发投入,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将占销售收入比重的5%。
  此外,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也将得到加强。苗圩强调,将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关键新材料,选择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和做大做强的领域予以重点推进,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

  企业:分羹重点支持领域
  六大重点支持的新材料有哪些明星领域?哪些企业真正能在规划中受益?
  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稀土功能材料脱颖而出。《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将“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催化、储氢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率综合利用技术”。据了解,科技部还将划拨总额3.5亿元资金扶持。
  其中,永磁材料的产销受益于新能源、节能设备和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发展势头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主营永磁的上市公司银河磁体、中科三环(000970),近日均表示订单饱满,公司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高性能钢铁材料所获支持力度也很大。记者了解到,在新产品研发、成果产业化、配套实施发展上,高性能钢铁材料不但有重大项目、税收减免、补贴等支持,而且资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金额保守估计高达数千亿元。
  因此,拥有技术储备和订单的四大钢铁集团东北特钢集团、宝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和西宁特钢(600117),将获得较大收益。
  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记者了解到,“十二五”规划中“力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重点提升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水平。
  一位关注该领域的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中钢吉炭(000928)突破了国外碳复合材料的技术封锁,烟台氨纶(002254)率先实现了芳纶大规模量产,二者在“十二五”期间都将有不俗的表现。
  而在政策受益方面,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的博云新材(002297)此前表示,公司在税收、政府补贴、申报项目、购地等融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支持。

  投资:当心跌入技术陷阱
  “锂电池概念股”炒作的事件让人们记忆犹新明明厂家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尚未开发出新材料电池产品,却被投资者争相追逐。那么,面对新材料“十二五”,投资者如何避免此类错误?
  广发证券分析师曾维强建议,应从技术和商用两方面进行考虑。
  “对股民来说,技术型企业的投资风险偏大,技术壁垒能否突破,技术能否转化为商用都存在变数,须慎之又慎。”曾维强告诉记者,主营大豆产品开发的哈尔滨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投资者盲目相信企业发布的技术上利好消息,该公司2010年股价从最初七八元,一路飙升至18元,而后由于未实现技术突破,又跌回六七元。
  “偏应用、有广泛基础、紧贴工业的新材料企业,可作近期投资之用。”曾维强补充道。他认为,技术上越尖端就越有风险。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偏爱迅速投入商用、早日见到商业回报的企业,而非技术前沿、商用价值不明的企业。
  基于上述分析,他建议投资者近期关注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特种玻璃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如太阳能电池膜、平板显示薄膜等功能膜材料。
  不过,曾维强同时指出,技术突破是带动新材料各股爆发性增长的契机。广发证券(000776)分析师冯刚勇对此亦表示赞同,在他看来,由于有附加值品种的研发,大冶特钢(000708)、抚顺特钢(600399)这类优质特钢企业,将成为今后的一大看点。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