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成功钻获“白加黑”结壳岩心样品
2011年09月01日 9:55 171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相关新闻
当地时间8月28日凌晨5时(北京时间8月28日2时),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完成了中太平洋海山区的调查后,经过1天多的航行,抵达西太平洋海山区,继续进行富钴结壳调查和环境基线调查等。
本航段的前20天,“海洋六号”完成了中太平洋海山区的综合科学考察,累积完成多波束测深1300多千米,深海浅钻20多个站位,CTD及生物调查、海底取样、海底摄像各1个测站,重力、磁力及浅剖测量1000多千米。目前,通过已开展的调查手段的各设备工作正常,特别是深海浅钻,同一台套设备,已经连续完成测站22个。
到达西太平洋海山区后,“海洋六号”连续完成了2个测站的深海浅钻作业,成功获取了富含结壳的岩心样品。这种样品一般上端为深褐色板状结壳,下端为浅色的礁灰岩,有的中间还有过渡层,浅色角砾和斑状结壳。科考队员兴奋地称这种富含结壳的岩心样品为“白加黑”。在深海摄像的可视镜头下,记者在地质取样工作室内,就可以清晰地看到1000多米下深海钻机停留在海底的位置,钻机下仿如菠萝蜜般的深黑色结壳,以及钻机启动喷出的黑色浓烟等。
据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介绍,在这一海山区,“海洋六号”船的工作还是以深海浅钻为主,同时还将采用深海摄像、结壳拖网、多管取样、箱式取样、温-盐-深测量和浮游生物拖网等调查手段,了解海山的富钴结壳的分布状况,为初步评价海山的资源积累资料;同时,还将现场采用X荧光仪测定结壳的化学成分和品位,初步了解目标海山的结壳资源;开展现场生物和水体的分析测试和预处理,满足环境基线调查的需求。
通过箱式取样,科研人员获得了中太平洋5000米水深下的海底软泥。据介绍,这些海底软泥中富含硅、铝、铁、镁等矿物质。刚到甲板时,其温度约2~3摄氏度。科考队员们将其装入取样管后,在船上仅作简单分析,回航后还将进行主量、微量元素的分析,以确定其沉积年代等。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