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仁

2011年08月24日 16:1 360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专家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
  1999年7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后,现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1983~1985年在美国进修稀土复合氟化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在进修期间曾任纽约市中国访问学者及留学人员负责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及其光学光谱性质和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较早地提出光子转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丰富和发展光子剪裁内容。他依据交叉驰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剪裁,转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级上,从而使5D4→7FJ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数增值,发射强度大大增强。
  1979~1980年,在稀土硫氧化物体系中,非常圆满地证实和实现光子剪裁,以后又扩展到其它体系中。这一理论工作完成,同时创新性获得几种高效稀土绿色荧光体,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得到应用,产生重大效益。在稀土石榴石中首次发现三价铽到三价铈的罕见无辐射和辐射能量传递,对它们的发光性质进行了严谨而充分地研究,提出分析锐谱线再吸收方法。其研究证据充足,结果新颖。该工作导致获有自己知识产权稀土新材料,它们可用在显示器及发白光发光二极管上。他和同事们还发现三价镝离子新奇红发射线,引起国际著名学者重视并充分予以肯定这一新现象,在其一篇论文中十一次引用他的工作。所获得三价钐和铕的电荷转移带的能量位置数据多次被原苏联学者引用。
  他和张晓在室温下获得二价铕离子的4f6(7FJ)5d能态中的特征"阶梯状"光谱,它们依然保留类似三价铕离子基态的本征特性。这一研究丰富了二价铕离子的光学光谱内容,充实了人们对二价铕离子电子组态的认识。他较早地开展稀土超细和纳米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获得球形铕激活的稀土氧化纳米晶,提出Nanophosphor-纳米荧光体(粉)新单词。他还依据长期工作积累,创新性10种稀土掺杂硅酸盐和锗酸盐玻璃并对其可见和近红外光学光谱进行研究,发现在近红外区呈现很强特征发射及强的上转换绿光和蓝光,可望为光纤通信等用途开辟新材料。
  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体-HG3"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名);鉴于对固体中某些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190余篇论文。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