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波荡漾古铜都——安徽铜陵推进绿色发展纪实
2011年08月23日 14:13 8295次浏览 来源: 经济日报 分类: 铜资讯
上图 铜陵市日益改善的人居环境。
中图 应急监测在环境执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图 临水而居,近水休闲,成为铜陵市民的一种生活时尚。
盛夏的铜陵,树荫如盖,绿色如烟。人们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边,陶醉在绿色的海洋里……
向往绿,是铜陵人不懈的追求!“十一五”时期,铜陵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3亿元增加到290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6%。截至2010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194吨,控制在2005年水平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5.3万吨下降至4.03万吨,下降23.96%。“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由2005年的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多亿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安徽省铜陵市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绿色增长”主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由资源型工矿城市向绿色生态城的转型升级。
见缝插绿增绿
铜陵临江、拥山、含湖,依据这一自然特点,铜陵市因地制宜、依山造林、依水设景,大做山水文章。
2008年,铜陵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此为新的起点,围绕提前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幸福铜陵的目标,从2009年起,铜陵市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环境景观大建设,社区整治增绿、道路整治增绿、游园广场建设增绿、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增绿、新建道路绿化建设增绿、拆违整治增绿等一系列绿化美化工程,塑造出“以绿为主、四季常青”的生态园林城市。
目前,铜陵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3019.46公顷,绿地率为43.65%,绿化覆盖率为45.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5平方米。20多条主次干道的绿化建设已完成,中心城区8个主干路段进行了整治和升级改造,增加了绿化密度,提高了绿化总量。56个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
增添绿,引活水,更加激活城市灵气!
天井湖是铜陵的一颗璀璨明珠,环湖地区14.78平方公里,是城市滨水区。为打造人气汇聚的“城市客厅”,“清淤、截污、引水、绿化、美化……”环天井湖地区整治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一番治理,水质明显改善,由五类或劣五类转优为四类,天井湖也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临水而居,近水休闲,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时尚。
退田还湖,建设西湖新区,是铜陵市委、市政府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作出的一项事关城市转型跨越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4月9日,西湖新区大会战全面展开,现有建设项目65个,今年将完成建设投资34亿元以上。“打造森林城区,让城、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西湖建设理念。
2010年铜陵市制定了《铜陵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立了城市绿化的“绿色保护线”,依法保护城市每一块绿地。
发展循环经济
绿色不仅是一种生态环境,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对铜陵来说,绿色发展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素质。
长期以来,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产业结构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特征,几乎成为铜陵产业发展的“代名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发展循环经济是最好的答案!
自2005年10月铜陵市和有色公司成为国家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和企业以来,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色80万吨硫酸烧渣处理、金隆铜业铜冶炼烟气余热利用工程、海螺水泥(21.84,0.09,0.41%)余热发电、磷石膏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尾矿再选、铜冶炼炉渣提取稀贵金属……
长期积压的“红山”(硫酸烧渣)已经削平,“黑山”(冶炼炉渣)荡然无存,“白山”(磷石膏)正在消失,5年内将彻底解决。与2005年相比,“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增加249.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提高到830万吨,翻了一番多,全市综合利用余热发电近6亿千瓦时。铜陵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和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建设,其中仅铜陵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多亿元。
经过5年的规划和建设,铜陵已经在以铜、硫、石灰石资源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循环链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循环链条。如在铜的深加工上,初步形成了“板、带、管、杆、线、粉”等系列循环链;海螺水泥利用余热发电,实现了企业内部循环,同时利用水泥生产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消化磷石膏、粉煤灰、选铁尾矿、炼铁高炉渣等工业固废,实现了行业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循环。
目前,铜陵市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并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一些独具铜陵特色的做法,被专家誉为“铜陵经验”。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