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公司数量膨胀面临洗牌 人才成行业发展瓶颈
2011年07月29日 9:44 1684次浏览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分类: 相关新闻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国内节能公司已近千家。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员。
就如何整合技术、资源等以实现节能减排,以及节能行业面临哪些问题,记者专访了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彬彬。
节能行业缺乏中间环节
记者:现在合同能源管理是理想伟业的支柱性盈利模式,能否通俗的解释一下这种运营模式?
朱彬彬:关于合同能源管理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通俗地说,就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投资方式。耗能用户在进行节能减排时,不需要提前支付任何费用,这部分费用是由节能服务公司先行支付。节能减排后,耗能客户用降低能耗的费用来回报节能服务公司。
一般来说,合同能源管理的盈利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节能效益分享型,由节能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在项目期内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的比例;第二种是节能量保证型,节能公司保证客户的能源费用减少到一定的程度,合同双方都可以融资;第三种是能源费用托管型,是由节能公司负责管理客户企业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承包能源费用,而节能公司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减少。
这三种模式在应用中有各自的侧重,在美国,节能效益分享型占70%,而在中国,节能量保证型是主要的方式,占到总量的57%。
记者:您曾经说在节能减排中,政策、技术、产品和管理这些都不缺,缺的是整合,这怎么理解?
朱彬彬:从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节能产品由上游厂家开发,或通过厂家直销售出,或经中游的节能服务公司,将产品和技术提供给下游耗能用户。
目前在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链中有一个环节是缺失的,即批发流通。客户想要买LED灯,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厂家,点对点的流通模式难度非常大,因而亟需一个整合上游厂家,中游的服务商,为下游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流通平台,提供包括物理产品在内的咨询、评估、技术、方案和维护等更多非物理领域的集成服务。
这就是我们提出 “节能超市”运营模式的初衷了,“节能超市”实际上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通过商业模式的整合,把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整合。
人才发展是瓶颈
记者:现在节能行业中小企业很多,行业发展前景怎样?
朱彬彬: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节能行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规范,再加上国外节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节能市场必然会重新洗牌,一部分实力和规模不强的中小企业被挤掉是明显可预见的。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到今年3、4月份第二批备案的节能公司已经有983家,现在进行第三批备案,预估今年年底可能会到1500到2000家。
但是,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值不高,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国家相关部门也在有意识地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后,给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记者:现在节能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朱彬彬:随着节能公司爆炸式增长,不少地方纷纷成立节能服务公司,人才瓶颈凸显出来了,现在这个领域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人才的问题。
以理想伟业为例,我们的“节能超市”运营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但是节能领域的人才非常缺乏,人员配备赶不上公司发展的进度。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