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供给格局发生变化

2011年07月14日 9:33 17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实际上,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弃核,部分国家选择暂缓发展核电,再加上北非地区政治动荡、石油供给减少,造成了国际市场对能源供给的忧虑。
  核电供给总量短期内会有所下降,但全球需求仍处于上升阶段
  日本核电危机在全球引发了连锁反应,德国、意大利、瑞士发生的弃核风潮虽然没有席卷全球,但对当前世界的能源供给局面却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短期内全球核电供给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进程中,能源需求总量呈上升趋势,核电供给下降导致的电力供给缺口必然由火电或其他可再生能源供电补足。第三,工业发达国家能源政策的转变将进一步推动能源技术的进步,各国会发展新型能源供应系统,从而在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上改变现有的国际能源市场。
  与核电相比,以煤碳为主要燃料的传统火电并不占优势,它的发热效率低、污染严重、燃料运输成本高、废渣处理困难。但以燃气涡轮发电机为代表的新一代火电技术逐渐获得人们的青睐。这种发电技术安装快捷、运行成本较低、排放洁净。在这方面,日本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电效率较最先进的传统火电约高20%。此外,从建设成本看,建造1座输出能力为100万千瓦的核电站,需要耗资数千亿日元,而同样级别的组合燃气涡轮发电机组所需费用只需数百亿日元。
  传统能源需求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添上涨因素
  弃核政策造成的电力供给缺口急需火电系统迅速补充,新一代火电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扩展了传统能源产品的应用前景,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球市场对能源性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其价格上涨。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在日本核电危机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已经压缩了核电建设的规模,预计核电建设规模最少将减少10%,这将直接增加全球市场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从而推高其交易价格。同时,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大量使用天然气能源,天然气发展将迎来黄金时期。预计到2035年,天然气消费量将增长50%,占全球能源消费的份额由目前的21%提升至25%,接近石油消费市场27%的份额。
  有国际金融机构称,核电危机后,日本液化天然气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吃紧局面。鉴于2015年前,全球天然气供给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2012年起天然气市场供应短缺将会出现,价格将趋于上涨。
  国际能源组织总干事警告称,由于德国制定了弃核政策,将不得不加大从邻国进口核电的数量,同时还得进口更多的天然气、煤炭和石油,从而推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通胀因素加剧,工业产出下降,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更大压力
  国际能源署指出,德国的弃核政策除了推高国际能源产品的价格外,也导致了本国工业用电成本高涨,不但影响了德国工业的竞争力,而且还会影响整个欧洲工业的竞争力。实际上,不只德国,日本也面临弃核政策导致的工业产出下降、企业被迫实施外迁的问题。仅在核电危机初期,由于电力供给不足,日本粗钢产量锐减20%,部分制造业大户纷纷考虑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同时,为了弥补供电缺口,日本石油及天然气进口持续大幅上升。仅5月一个月,石油进口同比增加6.9%,天然气更是增加了26%。
  德国、日本、瑞士同属发达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中位处高端,即使大幅度增加传统型能源产品的进口与消费,在经济成本上也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由于其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利润分配占比较低,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十分敏感。加之传统能源产品既是燃料,又是工业特别是化学工业原料,与其产业结构关系密切,它们将不得不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
  实际上,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弃核,部分国家选择暂缓发展核电,再加上北非地区政治动荡、石油供给减少,造成了国际市场对能源供给的忧虑。
  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弃核政策是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对世界各国不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反观世界上其他主要核电国家,地质安全条件远好于日本,而且核电技术十分成熟,安全性及其重视程度也在持续提高,民众对核电的接受能力较强。虽然日本核电危机导致部分国家改变了核能政策,并影响到世界能源供给格局和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但从长远看,核电是综合成本较低、供给稳定、前景广阔的能源解决方案。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为了抵御国际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带来的通货膨胀,也会倾向于选择核电以降低工业用电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